第102章 欺天啦!欺天啦!刘玄德你要造反!(1/2)

第102章 欺天啦!欺天啦!刘玄德你要造反!

“大汉局势如此,朕没指望十九岁的你能解决这么大的祸患。”

“朕手握天下大权处处处心积虑都解决不了,更何况你呢。”

“朕想听你说实话,想听听真话。”

“不要说虚言,儘管说忠言,哪怕逆耳。”

汉灵帝坐回榻上。

“玄德,朕在等你的对策。”

原来这道题就是汉灵帝出的策问吗?

那几乎就是送分题了。

汉末社会的积弊,有识之士心知肚明,只需要把原因说清楚就好。

汉灵帝应该没指望刘备提出解决措施,汉末的社会根基根本就动摇不了。

除非把天下再打一遍。

这道策问应是在考察自己的大局观以及敢不敢说实话。

如能触动汉灵帝,那这题就答对了。

刘备细思之下,开始对策道。

“伏惟陛下圣德广被,虚怀纳諫,草民微贱之身,安敢不沥肝胆以陈愚忠。”

“草臣以为,方今寰宇扰攘,黎庶凋残,宗庙震摇,苍生倒悬,其根其本有三。”

“一者,官场重门生故吏姻亲乡党的风气。朝臣党同伐异,同州人士相互提携,三公府台包庇署吏已成常態。”

“故而吏治腐坏,政令不出雒阳。”

灵帝頜首,確实如此。

汉朝最重视乡党,同州同郡互相提携,携手打压政敌,比比皆是。

无视汉法肆意妄为,更是从三公府台开始蔓延的。

袁氏之所以能当四世三公,其核心在於庞大的人脉网。

袁家长期包庇自己的属官,袁安更是號称:政號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

什么叫臧罪呢,也就是贪污。

只要在袁家手下当官,贪就贪吧,上司给你顶著!没事儿!这谁不喜欢给袁家当门生故吏啊。

其余的三公呢,属官犯错,上司给下属放个长假,过几天再回来,就没事了。

更奇的是,汉代还有一个回护官员的法令。

犯错的官员在被调查之前,主动辞官就能免罪—

掛印封金等同於一笔勾销。

所以刘备抽了督邮一顿后,立马放弃官位而逃,没多久又能出来当高唐尉。

人治时代的法令是用来管下民的,不是管官员的。

尤其是在官官相护、党同伐异的情况下,汉法必然崩溃。

汉法一崩溃,皇帝的权威隨之不存,还依靠什么来治国呢。

当皇帝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法律裁决权,臣子就会结党,结党之后便是营私。

结党营私时间长了,根基深了,皇帝就无法跟外朝对抗,紧隨而来的就是皇权衰落,国家崩溃。

“《尚书·皋陶謨》云: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治乱之枢,端在得人。”

“窃观祸乱之兴,其本常在政教弛。”

“州郡墨吏,贪得无厌,硕鼠盈仓,天下寒飢,庶民安能不乱。”

“臣知晓,自孝和皇帝伊始,天下豪强兼併激烈,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为了安稳社稷,不得不实行凛给制度,给活不下去的百姓发放粮食和救命的医药。”

灵帝亦是点头:“然也,至今朕都在照做。”

刘备再道是:

“孝和皇帝曾在十年间六次下詔强调虞给,范围遍及江河南北,虞给对象从一开始的贫民增加到流民、奴僕。”

“朝廷不断发粮救济,依赖朝廷賑灾的百姓却越来越多,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失去土地的百姓在变多。”

“缘何如此呢?河北名士崔駟在《博徒论》管天下庶民叫草木禽兽,坦陈这些禽兽除了卖身依附豪强之外,就只有造反这一条出路。”

“草臣以为,崔駟所言极是!”

“汉兴以来,我朝赋税名为三十税一,实则有十税五!听闻年初,陛下还在下令加重!”

“税赋如此之重,庶民平素便难以生存,战时再加税,岂能不乱?”

汉灵帝听闻此言,脸色稍稍不悦。

但刘备还是实话实说了,君子重诺。

当初他对张角有所承诺,一定会在灵帝身边劝诫天子低头看看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大汉社稷虽然重要,但若是百姓都造反了,朝廷也维持不住。

缘何如此呢,除了官吏豪强不当人以外,还有一则,汉承秦制,其实赋税不比秦朝低所谓文景时代的三十税一是土地税。

但加在庶民头上的,往往不止土地税,还有人头税。

苛捐杂税,税只占最后一位,前面三项苛捐杂才是大头。

秦汉大一统社会的真实税率,司马公算的清清楚楚,就是有十税五。

荀或的堂兄荀悦后来跟汉献帝復盘东汉衰弱的原因时,是这么说的:

古者什一而税,以为天下之中正也。

今汉民或百一而税,可谓鲜矣。

然豪强富人占田逾修,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

官家之惠优於三代,豪强之暴酷於亡秦。

表面上看汉灵帝时期的赋税减轻到了一百税一,实则利润都被豪强拿去了,朝廷基本收不到豪强的税。

与之相对的,如要维持財政支出,老百姓就得填补豪强和官员免交的税负,日子必然越来越苦。

这局面把张居正拉来都没用。

税根本收不上来。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就针对大汉財政和豪强问题进行改革,完全无效一改革,王莽就被扶上位,西汉亡了。

汉灵帝有没有对经济进行改革呢,也有,但不敢大改。

改了就铁定和西汉结局一样。

无非是立刻亡国和慢性灭亡的区別。

代汉者当涂高的言满天下都是,所有的世家都等著汉灵帝主动改革。

再抬出一个王莽当救世主呢。

话是实话,但刘备这个说法明显是在打汉朝皇帝的脸。

朕说文景轻薄赋,你却把真实税率爆出来,那错不就在朕身上了吗?

汉灵帝肯定不乐意,皇帝眉头紧。

“照玄德这般说法,文帝不算圣人呼?”

刘备拱手道:

“汉制,称事不言圣,故而我朝无圣人,文帝自然是三代以下第一贤人。”

“他精修律法,与民休息,在位期间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爭,黎庶得以安然,故而万载称道。”

灵帝被干沉默了。

刘备一开始说的是官员互相包庇破坏法律和民生。

但这不代表刘家皇室就没问题。

尤其是说到赋税这个问题的时候,灵帝眼神明显在闪躲。

按照真实歷史的话,即便是文景时期,百姓依旧过得很苦,只是没打仗,老百姓勉强活得下去。

一旦遭遇战爭和天灾,脆弱的小农经济马上就会崩溃。

汉灵帝想听实话,但有些话说出来就很扎心。

“刘君,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吕强提醒道:“你对策的是社稷祸乱之根,莫要胡乱攀扯。”

这话自然是吕强在保护刘备,他頜首道:“多谢吕强侍,然天子在前,草臣不敢胡言。”

“自汉兴以来,三百余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人庶巧偽,百姓囂然。”

“义士咸復思中兴之救矣,济时拯世之术。”

“忠臣日夜諫言,前仆后继,尤为奸臣所害,尸骸不得安息,良將死於膏野,士无出头之日,天下惶惶不安。”

“草臣,敢问陛下,天下乱在官吏不法,可作为天子当真就没有一点错吗?”

座上的灵帝深深地呼了口气,闭目颤抖。

吕强还想打断,却被他阻止了。

其实灵帝非常喜欢听真话,蔡邕给他上书时,他看的长嘆息,只是解决不了。

但刘备说的有些事儿是汉灵帝能解决,他没有去解决的。

“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草臣不敢不进忠言。”

“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何也?”

“《文韜·盈虚篇》云: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刘氏之祖一一帝尧王天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綺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堊。”

“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今陛下、太后、宗亲,皆喜奢华而好財货,网络天下珍宝,號为『导行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是以,贪官墨吏借著陛下之名,横行天下,无恶不作,罪名终由陛下承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