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棋盘与棋子,谁为下棋人?(2/2)

小黄门悄声道:“回曹君,小奴也不知啊。”

“陛下天威难测,出什么策问都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陛下今岁下詔举议郎,声势浩大,想必是真想遂选出符合心意的人才的。”

皇甫嵩闻言微微抬头。

“所谓议郎,便是参政议事之郎,要为陛下提供治国新策的。”

“四月间那吴郡陆康,不是被宦官弹劾下狱了吗?”

“听说陛下为了保他,当即举他为议郎,而今便外放出去平江夏、庐江的十万民贼去了。”

“我猜测,陛下需要的不是善读经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平息祸乱之人。”

念此,刘备目光微动,却始终未发一言。

皇甫嵩这话倒与他心中所猜测的一致。

之前在幽州,刘虞与他说过一嘴。

天子要在宫內铸造铜人,於是大幅加徵税收。

陆康上表劝諫,却被宦官谗为誹谤圣明的大不敬之罪,当下狱处死。

明面上是御史刘岱上书保了他一命,可那刘岱是谁啊,汉家宗室。

结合陆康之后被举为议郎,外放为太守镇压叛乱来看,和蔡邕一样,就是性子太直,在朝中混不下去,被汉灵帝外放,实则是在保他们性命。

在陆康被外放平乱之后,天子立刻下詔补录议郎缺额,分明就是为了应对此起彼伏的叛乱。

天子需要动用自己的人手去掌握兵权,而不是让曹节的人脉去建立军功。

那么,唯一的方式就只能是徵召议郎,借著参议国政的藉口网络天下人才为己所用。

之所以这么拧巴,还源於汉末二元君主制的泛滥。

地方州郡举荐出来的孝廉、茂才,这些人就和举主绑定,成为了太守、刺史的门生故更。

举高第得经过三公府,那就得成三公的门生故吏。

按汉代的社会风俗,这些属官只需对举主负责,对皇帝尽到名义上的义务就可以了。

天子如想培养属於自己的门生故更和心腹大臣,只能下詔亲征议郎,或者开办鸿都门学招揽寒门学土为己所用。

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和外戚土人、浊流宦官阵营抢夺人才。

换句话说,刘宏需要的是刘家帮的班底,而不是谁谁谁的门生故吏。

如果真是需要精通六经的儒家大族,那么以经学为立身之本的袁贡无论如何绝不会被刷下来。

就刘备这点经学造诣,也不可能越过那些世代学儒、擅长辩经的经学子弟。

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天子面对权势日渐鼎盛的曹节,和风起云涌的叛军,强大的鲜卑压境,需要培养自己能控制的班底。

刘宏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表现出来的愚蠢、昏庸是政治家常用的保护色。

上一次扳倒大宦官王甫,也是趁著王甫组织熹平六年的北伐大败,人望尽失才动手。

彼时,太尉段频和中常侍王甫联手促进了这次北伐。

两路大將夏育、田宴都是段潁旧部,实则是王甫、段潁想趁著北伐之机,进一步控制兵权。

在兵败之后,灵帝趁势收了段频的太尉位,並抬出一个阳球,把段潁、王甫一网打尽。

在朝中清流以为自己可以抬头的时候,刘宏迅速稳住了宦官阵营,再抬出曹节转手把阳球也收拾了。

阳的朝局就是这般复杂,刘宏作为幕后的操盘手,不希望看到谁手中的权力过大。

但他也没有对抗整个宦官集团或外戚士人集团的能力。

只能拉一批打一批,再暗中保一些忠心的大臣,以此来维持阳的权力平衡。

一旦哪一天,天秤倾倒,发生了政变,最受威胁就是天子本人。

弄清楚这些,刘备大抵就明白此番天子对策为什么会排除袁贡了。

汝南袁氏想当政坛不倒翁,清流浊流他们家都有人。

如果灵帝想压一压曹节,自然该是用绝对的清流分子,以及宦官阵营里想扳倒曹节的人。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两个。

刘备目光看向身侧。

一个是出身关西,想加入党人行列,却被党人瞧不起的皇甫家。

皇甫嵩的叔父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混了一辈子就想混个党人的名头。

第一次党之祸爆发后,他以没有被党事牵连全族感到可耻,不断上书要求皇帝治他得罪,好让皇甫家族进入清流党人行列。

结果党人也懒得理他,汉桓帝也懒得理他·

皇甫家身清流,还是黄幣之乱时,皇甫嵩不断给党人求情这才勉强混进来。

至於曹操,是绝对的浊流家族,他费尽心思在对策前导演刺杀张让一案,就是为了洗白污名进入清流土人行列。

怎么让曹家洗白呢。

很简单,杀宦官。

像赛硕这种地位还不高的小太监,就可以隨意收拾他们家人来亮立场。

对於曹节这种势力较大的,就先忍著,伺机而动。

张让、赵忠也不见得就愿意看到曹节只手遮天。

凭藉曹氏在宫內外经营多年的势力,他足矣成为关键的棋子。

问题是,刘备呢?

天子需要刘备做什么?

灵帝绝对不会培养无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