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必要之时,我自会出手。(2/2)

《太平经》本质上乃是道家方士根据汉朝意识形態编造出来去愚弄百姓,维持汉王朝统治的宣传手册。

汉王朝不会蠢到充许不利於自己统治的教团存在,张角最初的目的或许是当一个汉末改革家。

而推动太平道发展的正是灵帝本人一一只是未料到张角最终失控,反给了王朝致命一击。

以道教教团化解社会矛盾,在汉代早有先例。

儒学官方化以后,形成了累世经学的世家大族。

道教从官方转入民间,四面传播。

张良八世孙张道陵於章、和二帝时被征太傅而不就,入蜀创天师道,组织百姓治病、

治炼、生產,极大稳定了巴蜀百姓。

灵帝或欲效仿此法,在民间培植宗教领袖以维系统治,故而汉末道教教团活动风起云涌,张角即为其中翘楚。

张角低声告予刘备:

“《太平经》有云: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財,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当今社稷之乱,实因君臣阴阳失序。”

“自周以降,君王为天子,依天意行事,国运长短悉归天命。然在三代以前,天下共主不仅是世俗君主,更是能直通苍穹的神明,乃天下万民精神领袖,是开天闢地的圣人,故而君威无可匹敌。”

“今汉祚已歷三百余载,民间盛传『尧后禪舜”之说。刘姓既为唐尧之后,谁为虞舜后?”

“自王莽以来,权臣迭起,外戚、宦官不再敬畏君威,废立天子易如反掌。”

“经学家持六经批判君德,动軾要求君王依儒家之意行事,汉天子几乎被训成温犬)

“加之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四帝,五后临朝称制,女主皆定策帷,委政父兄,贪立幼主以久其权,抑贤明以专其威。”

“君威既失,则依附於君威存在的汉法只剩一纸空文,地方小吏便不畏君主,转而竞相巴结外戚、宦官自保,狗仗人势,肆意奸掠,欺压黎民。”

“民生早已困顿,天下百业凋,灾异频出,百姓易子而食。”

“朱门权贵只知沽名钓誉,全然不知大难临头,自古,民生多艰者,国祚岂能长久?”

张角长嘆一声,眼中儘是无尽的苍凉。

“玄德且看这天下,已乱至何等境地!若君主果真能管得了大汉,世事何至於此?”

“但凡神志清明之君,莫不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此非关德行,实系社稷。再昏的君主,也不愿见百姓困顿,揭竿而起,皇帝其实是最惧造反的。”

“相比之下,大汉官吏反倒最需民变。文吏要榨取民脂养娇妻美妾,激起变乱后,武將便可平乱立功。”

“此正是大汉衰落之根。”

张角目光灼灼,言及核心:

“之所以浊世如此,皆因当今皇权尚不够强大一一远远不够!”

“真正的皇帝不仅要主宰世俗,更要成为大汉天下的精神领袖,此正是《太平经》提出的救世良方!”

“若使万民敬皇帝如神明,君言即法,天下景从,何来这许多纷乱?”

刘备闻言,心中剧震。

张角所倡,实是要將汉灵帝塑造为政教合一的绝对君主。

事实上汉代君王始终在向此方向努力。

汉儒將天命、五行与君德绑定,就是要建立君权神授的体系。

然儒家土人自己也不能践行自己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表里不一,徒务虚名之辈窃据高位,反而进一步引发了汉末道德大崩溃。

可若依张角之策,以宗教统治挽救汉室,后果恐更加可怕—

刘备试探问道:“自董仲舒倡『春秋大一统”以来,儒术独尊,经学家岂容朝堂出现第二种思潮?若若世俗君王成不了宗教共主呢?”

张角眼中闪过一道幽深的光芒,缓缓道:

“那便人为造就这样一个皇帝。”

“这世上最大的权力,不是掌握人的命运,而是控制人的精神生活。”

“宗教是最重要的统治手段,也是拯救大汉天下的唯一良药。”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他看著刘备,目光顿了顿,声音虽低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必要之时,我张角自会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