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2)

第82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仲夏已尽,余热未消。

烈日炙烤著辽西大地,远山蒙著一层白蒙蒙的热浪,官道旁的草木都套拉著叶片,仿佛也倦於这无尽的暑气。

待战果清点,平冈战事既毕,大军自不敢滯留,便陆续班师回返幽州各郡。

此行虽捷,然幽州民贫,不能耽误太久,所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若误了五月农事,百姓便少一季收成,来年粮秣必然吃紧。

边军粮草皆取自本州,而转运粮秣的役与填补兵额的奔命兵,又多从民间徵调。

丁壮久离田畴,家中失去劳力,多少门户將难以为继。

刘虞念此,即刻下令解散役奔命兵,终是还了民间一片安寧。

郡中事务呢,自刺史廉翻下狱,辽西太守新职未赴,郡中暂由长史代行。

长史与刘备等各县令县长商议后,决议趁平冈大捷之机,重固边防一一將昔日从柳城迁出的百姓再度迁回白狼河谷。

一则可实边成塞,二则可防胡骑捲土重来。

“此一役,东部鲜卑元气大伤,各部大人见邻部衰微,必將互相兼併。料想二三年內,辽西可保太平。”

长史又瞩咐各县:“惊守汉法,执行教化,莫学廉翻手腕,落得身死族灭也。”

“刘明廷可先行回县,重建柳城所需物资,隨后郡中自会调拨。”

回县中后,刘备在柳城滯留至月末,负责主持安民庶务,督修毁桥,重设烽燧,疏浚河渠。

他確是汉末少有能实心用事、体恤民的官吏,以至州中晋升文书抵达时,柳城百姓闻之,无不涕泣相留,甚至有人倡言为之立生祠。

刘备皆婉辞谢绝,临行之日,百姓仍单食壶浆,夹道相送。

刘备推却不得,张飞与简雍倒是收了一车佳肴美。

一行人满载而归,本欲从卢龙小道直驱右北平。

谁料,当日送行的队伍中竟多出一人。

是韩当,他在平冈之战中立下军功,亟欲摆脱亡命身份,更须將老母与兄弟姊妹从奴籍中解脱。

可汉代民籍分类极严,若卫青那般从骑奴跃升大司马大將军之人,千古罕有。

韩当家世寒微,又无门路,即便军功在身,亦难改陪隶之籍,必须得有高层出手。

韩当思来想去,最终伏地恳求刘备相助。

刘备见韩当一介猛士,沦落到如此境地心有不忍,遂请公孙越修书致令支县署,再持郡中所出文书前往要人,如此则顺理成章。

韩当感激之至,便引著眾人改换了道路。

一行人从徒河县南下,沿辽西走廊行进,傍辽海而前。

海风咸湿,扑面而来,涛声不绝於耳。

离开徒河县城后,稍远处海波浩渺,偶有孤鸿掠过长空。

刘备与关羽驻马海岸,极目远眺,但见沧波接天,心胸为之一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碧波万顷,浩荡无涯。

大海的辽阔令这些长於鞍马的健儿心生敬畏。

“这便是辽海——”关羽双眼微眯慨然嘆道:“百川归处,果真是浩瀚无垠。大丈夫之志,便应如这沧海,百折不回。”

“去岁此时,我等尚在涿县织席贩履。不想仅半年光阴,兄长竟又得升迁。年未弱冠,以清贫之身身官场,已胜过天下多少豪杰。”

刘备哑然,目光盯向大海,波涛起伏,一望无垠。

依汉制,未满二十五而出仕,实不合律法。

佐史、令史等吏职,须“五十以下至廿五”方可充任,举孝廉者,更须年满四十。

然当今之世,法度弛废,豪族子弟十三四岁便居要职,即若曹操,靠著家族蒙荫,二十便已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出为千石县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