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识破(1/2)

年末的钟声即將敲响,大雪纷飞,皑皑白雪覆盖了居庸县贫瘠的土地。

一行车队奔驰到县城外,打破了城中的寂静,他们披著厚重的斗篷,白马的蹄子踏在雪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居庸县靠近广阳,州君把阳家人安顿在此,到也不违朝廷徙边之令。”

玄德的双眼透过风雪,直视著城內的灾民们。

他的身后跟著几十名游侠,每个人手中都提著装满物资的包袱。

在城市的街道上,流民们搭建著简陋的帐篷,他们衣衫襤褸,面带飢色,妇孺在帐篷中瑟瑟发抖,男子们则哈著气,努力抗拒著刺骨的寒风。

戴著面具的知命郎下马,步伐沉稳地走向灾民中,他的声音在风雪中显得尤为温和:“奉州君令,寧县、下洛、广寧、逐鹿四县灾民来领粮。”

他边说边將手中的包袱递给灾民,那包袱里面装满了厚实的衣物和充飢的食物。

灾民们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们接过包袱,感激地低声道谢。

忽而有人认出了那人,激动的道了句:“这便是知命郎啊。”

“去年拯救了代郡的游侠。”

灾民们莫不欢呼,人潮向刘备身边涌来。

刘备一一安抚眾人,他没有拿下面具,一则是游侠身份毕竟危险,汉朝歷来都喜欢打击地方侠客。

二则是有些事儿戴著面具好办,摘下面具反而不好办了……

跟隨在他身边的游侠们,也都是斗笠蓑衣,黑纱蒙面,没有暴露身份。

游侠们在街上熬著糜粥。

简雍则统计了一下县內库存的粮秣,他告诉刘备。

“就这点粮食绝对养不活四县灾民。”

“玄德,还得向州里调粮啊。”

刘备看了一下粮食缺口,確实很大。

上谷郡这地方就在鲜卑王庭眼皮子底下,常年遭受鲜卑人抄掠,辖区八个县的人口总计也才五万人,毫不夸张的说,內郡的一个县都比这个郡人口还多。

边地就是如此,百姓常年饱受战乱之苦,鲜卑人来了抢,住在边防区的汉军缺衣少食也来抢。

婴儿一出生就夭折,普通人根本活不成。

就这北方四个县两万多难民,今年全得靠幽州財政补贴,要不然明年北边就会变成无人区。

跟在刘备身后的鲜于辅见此不禁悄声问道:

“汉家不是有制度,各郡都设有调节粮价、备荒救灾的常平仓嘛,上呈州君,开仓济民便是。”

刘备苦笑道:“从事这就多想了。”

“虽有常平仓,可仓库里却不一定有粮。”

“硕鼠吃的比人多,边塞上的贪官污吏,就指望著这些油水过活呢。”

“要是府库里真的有粮,我等又何必大老远从广阳郡把粮食运来呢。”

鲜于辅頷首道:“也是,那若是请上谷郡的大姓賑贷灾民如何?”

刘备还是摇头。

东汉时期,许多豪强地主都以行善积德为荣,他们乐善好施,解囊济困,在宗族和乡里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这些豪强地主的慈善行为,不仅仅是出於个人的道德情怀。

通过散財行善,他们能够在宗族和乡里中贏得声望和地位,巩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大多数灾民救著救著就被他们收入囊中,化为自家隱户和奴隶了。

“从事,前汉时名士桓谭针对救济灾民,提出一个好方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除了賑济物资以外,还得保证他们在灾后能够独立生存。”

“这些上谷灾民本来是被胡人拽回草原放羊的,把他们放去给大姓当奴僕,结果也是一样。”

“在下以为,救济当在冬末结束,春耕之际组织难民去上谷垦荒,架桥修路、修筑河渠、新建防备胡骑的烽燧、鄔堡。”

“边塞上不能没人,一旦汉人都跑光了,这里就会变成胡人的牧场。”

鲜于辅点头称是。

“那就麻烦玄德稍后擬几条方略,我会上书州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