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西北熔炉(2/2)
“吴教授,”路白的声音异常清晰,“您说的系统性、標准化,我非常认同。但系统从何而来?標准如何建立?”他拿起一个改制轴承,“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实践,这些扎根於中国实际条件的『土办法』,才是我们自己的系统和標准最真实的土壤!苏联的系统再好,也是基於苏联的条件;美国的体系再先进,也是適应美国的需求。如果我们只会照搬,而不去发展基於自身条件的创新能力,那才是真正的『低水平重复』——重复別人的路,永远跟在后面!”
他走到黑板前,指著那张精密工具机安装调平后的照片:“这台工具机,现在运转良好,生產出的零件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我们的『土装置』,不仅没有降低它的性能,反而让它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下了根!这难道不是『系统』的一部分吗?这难道不是『標准』的一种体现吗?”
路白环视全场,目光灼灼:“西北基地的建设者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可能——不是简单照搬苏联或西方的模式,而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吸收一切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属於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这条路上,会有『洋办法』,也会有『土办法』,但最重要的是『有效办法』!是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结果的办法!”
他的声音在礼堂里迴荡,带著戈壁风沙淬链出的力量:“轧钢厂的『防护膏』,西北的『微调平台』,都只是这条路上的小小尝试。它们或许『土』,或许『简陋』,但它们身上,跳动著中国工业最真实的脉搏!这脉搏,连接著轧钢厂炉火的温度,连接著西北风沙的粗糲,也连接著我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钱教授第一个站起来,用力鼓掌;接著是赵工和大部分学员;就连张总工也缓缓起身,眼神中闪烁著新的思考;陈干部左顾右盼,最终也跟著站起来,掌声却有些迟疑。
只有吴教授还坐著,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复杂难明。他看著台上那个曾经被他讥讽为“思想保守”的年轻人,看著他眼中那束无法忽视的火焰,看著他身后那套“土”却有效的装置,一种前所未有的衝击感攫住了他。他不得不承认,路白的话,触动了他某些根深蒂固的认知。
掌声渐渐平息。主持匯报会的工业大学校长站起身,做了简短的总结髮言。他高度肯定了路白的实践成果和思考深度,强调工业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既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要重视基层的创新智慧。这几乎是对路白理念的官方认可!
匯报会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路白收拾著展示材料,心中却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今天的“胜利”,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小步。吴教授代表的思潮根深蒂固,工业发展道路的爭论远未结束。但至少,他用自己的实践,在这所代表“先进”的学府里,为“立足实际、自力更生”的理念,爭得了一席之地。
“路白。”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是吴教授。他站在不远处,金丝眼镜反射著窗外的阳光,看不清眼神。
“吴教授。”路白停下手中的工作,平静地回应。
吴教授沉默了片刻,最终只说了一句话:“你的装置…构思很巧妙。”语气依然矜持,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讥誚。说完,他转身离开,背影比往常少了几分傲然,多了几分思索。
路白目送吴教授离去,轻轻呼出一口气。他摸了摸胸前那两枚奖章,又下意识地按了按怀中那个装著青丝和“防护膏”样品的搪瓷缸。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来处,也有他前行的力量。
窗外,秋日的阳光正好。工业大学校园里的梧桐树开始泛黄,落叶在风中轻轻旋转。路白知道,自己在这所学校的日子不多了。但这段经歷,这场淬链,已经將他锻造成了一块真正的“钢”。无论將来走向何方,他都將带著轧钢厂的炉火、西北的风沙和工业大学的思考,坚定地走那条“立足实际、自力更生”的路。
那束从废料仓库点燃的星火,已经在这片更广阔的天地里,开始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