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会战优势在我(2/2)
这都马上十九世纪了,单纯的风帆战舰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淘汰,没多大的意义。
至於保王党提出的西班牙人来徵税这点,即便克莱门特知道对方是想用这招起码让西班牙军队保护他们两年,但克莱门特还是接受了。
虽然理想状態是西班牙能直接从战爭中抽身而出,但实际上想要直接和谈,也得人家法国革命政府愿意才行。
在没有打疼法国革命政府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西班牙最终退出战爭时,不仅被迫和法国结盟,还割让了土地给法国。
因此,想要安稳的收穫利益的情况下退出战爭,必须確保让法国革命政府见识到西班牙的实力才行。
两年时间,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按照克莱门特的估计,奥地利和普鲁士起码两年內暂时不会退出对法国的战爭,那西班牙保下法国保王党也不会太难。
最终,经过细节上的磋商之后,西班牙和法国保王党签订了《佩皮尼昂条约》。
条约规定西班牙將承认法国政府(保王党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承认路易十四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为法国国王,否认巴黎政府的合法性。
西班牙与保王党政府结盟,帮助法国保王党政府夺取土鲁斯及其周边的控制权,同时帮保王党政府训练武装至少不低於五万人的军队,並持续十年提供后续武器支援。
作为交换,法国保王党政府將向西班牙提供十五艘战列舰,並且给予西班牙三亿里弗尔,这笔款项將以未来两年南法大部分地区的税收和关税为担保。
三亿里弗尔,差不多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政府大半年的財政收入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可以说,如果这笔款项到位,那西班牙此次对法作战,不仅没亏钱,反而还赚了一笔。
如果再加上那十五艘战列舰和法国地中海舰队,那简直赚麻了,基本等於西班牙白赚了一年財政收入。
当然,这都只是条约上的內容,至於法国保王党政府能不能兑现承诺,还是要看战事的发展情况。
但不管怎样,起码在克莱门特的操作下,这场“政治仗”也变得有利可图了起来。
在条约签署过程中,其实是有一些小插曲的。
比如在法国国王人选上,普罗旺斯伯爵坚决拒绝成为新的法国国王,认为按照继承顺序,应该由被关在巴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继承。
普罗旺斯伯爵为什么拒绝,克莱门特自然是心知肚明。
如果普罗旺斯伯爵对於成为法国国王没有想法,那对方就不可能来找他谈这些,对方之所以会这么说,完全是因为不想担上骂名。
除了本身《佩皮尼昂条约》对於法国不友好之外,更多的是担忧抢自己侄子王位的坏名声。
贵族嘛,都是要脸面的。
而在克莱门特说什么法国王太子已经遇害,还活著是巴黎革命政府放出的假消息,什么波旁家族已经钦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国王云云。
最终,普罗旺斯伯爵只能强忍著內心的喜悦答应了下来,表示愿意为了家族成为新的法国国王。
就这样,条约终於是正式签订。
西班牙和法国保王党政府签订条约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联军的其他国家。
各国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对於西班牙的行为都震惊不已。
好傢伙,你西班牙真会玩。
拉著我们帮你们波旁家族復辟,结果你西班牙在这偷偷摸摸弄好处是吧,三亿里弗尔,法国那些保王党人是怎么敢给的啊。
丫的,早知道你们法国保王党政府这么能卖国,我们也能帮你们训练军队,也能提供武器支持啊。
一时间,各国特使纷纷来和法国保王党接触,希望从他们手中捞到足够的好处。
很快,经过一番並不艰难的谈判之后,各国都从法国保王党手中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利益。
可以说,法国保王党与各国的条约中,除了没有割地之外,其余卖国的事情可没少做。
各国在签订了条约之后,战场上也卖力了起来。
他们是和法国保王党签订的条约,要法国保王党真正是法国的主人有些条款才能作数,那起码能把那位新国王送到巴黎去才行。
就在反法联军纷纷加大对法作战投入的背景下,1794年2月7日,在欧洲二十多国代表的见证下,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正式在蒙彼利埃登基成为法国的新国王,是为路易十七。
法国新国王登基,对於欧洲各国来说,代表了对法国的战爭进入更加激烈的阶段。
对於西班牙而言,则是到了收官阶段。
被这个消息刺激到的,无疑是法国巴黎的革命政府。
据说,法国革命政府的独裁者,得知了法国有了新国王的消息后,气得大发雷霆,连著在国民议会发表了十多个小时的演讲,差不多把波旁家族和法国贵族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个遍。
而原本在巴黎附近新组建的革命军,也由於法国保王党政府的的出现,从计划中前往尼德兰地区变成了前往南法地区。
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並不傻,知道一个法国国王的政治意义有多重要,无论如何,法国革命政府都要要抢在没有太多的法国人认可这位新国王之前,消灭南方的法国保王党政府。
与此同时,英国方面也加大了战爭的投入,直接派出了两万英军,协助法国保王党政府进行防守。
西班牙方面,则在法国保王党政府筹备登基典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夺取土鲁斯做准备了。
克莱门特一声令下,由戈多伊指挥的西部伊比利亚联军也不再继续北上,沿著海岸线骚扰进攻法国,而是掉头南下,稳扎稳打的准备配合克莱门特的西班牙主力部队,进攻土鲁斯。
作为收官之战,这一次克莱门特也不再留在后方,让將领们衝锋陷阵,而是选择亲临一线指挥。
虽说到了目前为止,大半年的时间让克莱门特已经捞到了不小的政治声望,但克莱门特却觉得不太够。
一番操作之下,政治声望是差不多了,但军功感觉还是差一点,而这攻占土鲁斯如果由克莱门特指挥,那军事上的声望也差不多足够了。
无论怎么说,这一次土鲁斯会战,兵力是七万对五万,优势在我,克莱门特还是很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