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冬蕴新机谋长远 薪火相传向春来(1/2)
清溪荷韵·第368章 冬蕴新机谋长远 薪火相传向春来
年度总结会的阳光透过村委会的玻璃窗,落在铺著红布的长桌上,桌上摊开的报表上,“八百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数字被阳光镀上一层暖光。许朗手指轻轻点在报表边缘,目光扫过围坐的村民代表——周师傅手里攥著竹编工具的木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王婶把染布用的围裙叠放在膝头,眼神里满是期待;苏晚面前摆著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方,等著记录新方向。
“今年的成绩,是咱们全村拧成一股绳干出来的,但不能停在这儿。”许朗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短暂的安静,“接下来,咱们要抓三件事:一是把非遗產业链拉长,从『卖產品』变成『卖体验、卖文化』;二是让博物馆『活』起来,不只是摆展品,还要成传承基地;三是培养年轻人,別让手艺断了代。”
话音刚落,周师傅先开了口,他放下手里的木柄,指节敲了敲桌面:“许书记说的在理,我那竹编培训班想正月就开,村里年轻人要是愿意学,我免费教。就是有个问题——现在订单多,我和小郑忙不过来,新徒弟没基础,得有人带。”
“这个我来协调。”苏晚立刻接话,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高校那边说了,明年开春还会派实习学生来,到时候让学生跟著老手艺人身后学,既能帮把手,又能传手艺,一举两得。”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联繫了县文旅局,他们说要是咱们能开发非遗研学路线,能给咱们申请补贴,到时候游客来不仅能逛博物馆,还能跟著周师傅学编小竹筐、跟著王婶染手帕,这样收入也能多一块。”
王婶听到“研学”眼睛一亮,伸手理了理围裙:“那可太好了!上次上海文创展,不少外国人都喜欢荷染体验,咱们村里的荷塘冬天虽然没荷了,但残荷能做乾,染布的时候加进去,顏色还能更特別。我琢磨著,研学课上能教大家用残荷染书籤,又好看又好带。”
“王婶这个想法好!”李大嫂从门口走进来,手里拎著一袋刚烤好的莲子酥,放在桌上分给大家,“我那点心坊也能加进研学路线里,让游客跟著我学做荷香酥,刚出炉的热乎点心,再配著咱们村的荷叶茶,多舒坦。就是有个愁事儿——冬天莲子少,明年春天得提前跟邻村的荷塘订,不然原材料不够。”
许朗拿起一块莲子酥,咬了一口,清甜的荷香在嘴里散开:“莲子的事儿我去跟邻村的张书记谈,咱们搞『抱团发展』,他们出莲子,咱们教他们做莲子加工,一起赚钱。”他把酥饼渣掸在桌上,语气更坚定了,“咱们不仅要自己富,还要带著周边村一起富,这样清溪村的非遗品牌才能打得更响。”
散会后,苏晚抱著文件往电商服务站走,刚到门口就看见陈阳蹲在地上,对著一堆竹编零件发愁。地上摆著十几个竹编小灯笼的框架,有的歪了角,有的竹丝断了几根。“这是怎么了?”苏晚蹲下来,拿起一个框架仔细看。
“国际文创公司刚发的订单,要两百个竹编圣诞灯笼,要求下周发货。”陈阳挠了挠头,语气带著急意,“周师傅和小郑忙著赶露营桌的订单,我让两个新学竹编的村民做,结果没掌握好力度,好多框架都坏了。”
苏晚把框架放在手里掂了掂,竹丝的粗细很均匀,就是接口处编得太松:“別慌,我去跟小郑说,让他抽两个小时教大家编接口,再把竹丝提前泡软,这样编的时候不容易断。”她起身往周师傅的竹编工坊走,路过荷塘时,看见几个村民正划著名小船,捞水里的残荷。冬天的荷塘没了夏日的粉白,残荷的褐色茎秆在水里映出倒影,倒有几分萧瑟的美。
“苏干事,这残荷捞回去晾乾,能做装饰呢!”划船的张叔朝她喊,手里举著一把残荷,“上次李大嫂说,用残荷煮水拌麵粉,做出来的荷叶糕更有劲儿,我多捞点给她送过去。”
苏晚笑著点头,心里忽然有了主意——圣诞灯笼的装饰要是用残荷,既能废物利用,又能体现清溪村的特色。她加快脚步赶到竹编工坊,小郑正坐在竹篾堆里,手里拿著竹刀削竹丝,地上已经堆了半摞露营桌的框架。
“小郑,有个急事找你。”苏晚把圣诞灯笼的订单递给她,“陈阳那边做坏了几个框架,你抽时间教大家编接口,另外我想在灯笼上加残荷装饰,你觉得可行吗?”
小郑接过订单,眼睛一亮:“残荷?这个好!我之前编过残荷形状的掛件,把残荷的茎秆剪短,粘在灯笼侧面,再刷层清漆,又结实又好看。我现在就去教他们,保证下周能按时交货。”
看著小郑干劲十足的样子,苏晚放了心,转身又往非遗博物馆走。博物馆刚开馆半个月,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但她总觉得少了点互动感。刚走到博物馆门口,就看见一个穿深蓝色外套的老人正对著竹编展厅里的老竹刀发呆,老人手里拿著放大镜,仔细看著刀身上的纹路。
“大爷,您对这把竹刀感兴趣?”苏晚走过去,轻声问道。老人转过身,脸上满是皱纹,眼神却很亮:“我是省非遗修復中心的,姓赵,专门修復老手艺工具。上次听说清溪村有把用了三十年的竹刀,特意来看看。”他指著竹刀的刀刃,“这刀的木质是老楠木,刀刃是黄铜的,就是刀柄有点开裂,得赶紧修,不然裂缝会越来越大。”
苏晚心里一紧,这把老竹刀是周师傅父亲传下来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赵老师,您能帮忙修復吗?我们担心自己修坏了。”
赵老师点点头,从隨身的包里拿出工具:“我这次来就是想跟你们合作,不仅修復这把竹刀,还能教村民简单的文物维护技巧。比如竹编展品要避免受潮,荷染布料要防阳光直射,这些小知识学会了,展品能保存更久。”
当天下午,苏晚就组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村里的老艺人,跟著赵老师学维护。赵老师拿著老竹刀,一步步教大家怎么清理刀刃上的锈跡,怎么用专用胶水粘补刀柄的裂缝:“这胶水是特製的,不会损伤木头,粘好后再用细砂纸磨平,跟新的一样。”周师傅看著修復好的竹刀,眼眶有点红:“这刀跟著我父亲走南闯北,后来又跟著我,现在修好了,能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样子,真好。”
转眼到了腊月,清溪村到处都是年味。村委会门口掛起了红灯笼,电商服务站里堆著打包好的年货礼盒,里面装著荷香酥、莲子干和迷你竹编掛件。苏晚正忙著核对年货订单,手机忽然响了,是省理工大学李教授打来的。
“苏晚,告诉你个好消息!”李教授的声音透著兴奋,“我们设计学院要在寒假办『非遗创新营』,想让学生来清溪村住半个月,跟著老艺人学手艺,再设计明年的新品。另外,我们还联繫了省电视台,想拍个纪录片,宣传清溪村的非遗传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