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荷风引客话传承 星夜谋篇绘新章(2/2)

没过多久,村里的公鸡开始打鸣,荷塘边传来村民们早起劳作的声音,有的去荷塘里採摘新鲜的荷叶,有的去竹编作坊帮忙整理竹篾,还有的在民宿门口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新一批的游客。清溪村的新一天,在荷香和烟火气中开始了,而属於清溪非遗的故事,也在这日復一日的坚守和创新中,慢慢书写著新的篇章。

上午九点多,王婶带著荷染工坊的村民们来到村委会,手里捧著刚染好的一批荷染布。“苏晚啊,你看这批布染得怎么样?”王婶拿起一块淡紫色的布料,“这是用荷塘里的紫菱熬的染料,染出来的顏色特別温柔,打算用来做一批新的荷染围巾,赶上非遗节的时候卖。”

苏晚接过布料,摸了摸,质地柔软,顏色均匀:“染得真好,紫菱的顏色很特別,肯定受欢迎。对了王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的牌匾下周就到了,授牌仪式上想请你作为非遗传承人发言,跟大家讲讲你和荷染的故事。”王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这嘴笨,怕说不好。”

许朗立刻说:“王婶您別担心,到时候我帮您写个发言稿,您就照著说,实在不行,就跟大家聊聊您怎么教孩子们染布,怎么熬製天然染料,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故事,比什么都好。”陈阳也凑过来:“王婶,我还想给您拍个小视频,放在授牌仪式上播,让大家都看看您染布的过程,肯定特別感人。”

王婶看著大家热情的样子,点了点头:“那行,我听你们的。只要能让更多人喜欢荷染,我怎么都愿意。”旁边的李大嫂也笑著说:“王婶,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给你打打气。咱们荷染工坊现在越来越热闹,多亏了苏晚和许朗,还有这些年轻人,咱们可得好好表现。”

正说著,周师傅推著一辆小推车来了,车上放著几个刚编好的竹编收纳筐。“苏晚,许朗,你们看这筐子怎么样?”周师傅拿起一个收纳筐,“这是我新琢磨的款式,比以前的更轻便,还加了荷纹路,打算放在陈阳的非遗体验小店里卖。”

苏晚拿起收纳筐,仔细看了看,竹篾编得细密均匀,荷纹路栩栩如生:“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这个收纳筐既实用又好看,肯定能卖得好。对了,您找的年轻徒弟怎么样了?有没有愿意学竹编的?”

周师傅脸上露出笑容:“有三个小伙子愿意学,都是村里的年轻人,平时在外面打工,听说村里要发展非遗,就回来想跟著我学手艺。他们学得很认真,现在已经能编简单的竹篮了,过段时间就能跟著我编复杂点的东西。”

许朗高兴地说:“太好了!有年轻人愿意学,竹编手艺就不愁传不下去了。省级非遗基地的扶持资金下来后,咱们可以给徒弟们发点生活补贴,让他们能安心学手艺。再给竹编作坊添点新的工具,比如电动削篾机,能省不少力气。”

周师傅连连点头:“那可太好了,以前削竹篾全靠手,一天也削不了多少,有了电动削篾机,效率能提高不少。我还想在作坊里弄个展示区,把我编的竹编作品都摆出来,让徒弟们看看,也让游客能了解竹编的歷史。”

陈阳立刻说:“周师傅,展示区的设计我来帮您弄!我可以用竹编做展示架,再用荷染布做背景,摆上您不同时期的作品,旁边放个小牌子,写上每个作品的故事,比如这个竹编荷塘摆件是为了参加省非遗展做的,那个竹编灯笼是给村里的春节晚会编的,这样游客看了会更有兴趣。”

周师傅听了,笑得合不拢嘴:“那就麻烦你了陈阳,你这孩子脑子活,想法就是多。”苏晚看著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咱们清溪村就像这荷塘里的荷,以前可能只是默默开放,但现在有了大家的努力,终於能绽放出更美的光彩,让更多人看到。”

中午的时候,大学实践营的学生们邀请苏晚和许朗去民宿吃他们做的“非遗美食”。走进民宿的厨房,只见学生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在用荷染布包粽子,有的在用竹编蒸笼蒸馒头,还有的在荷叶上摆凉菜。学烹飪的男生笑著说:“苏老师,许老师,我们想把非遗元素融入美食里,荷染布包的粽子有淡淡的荷香,竹编蒸笼蒸的馒头带著竹香,一会儿你们一定要尝尝。”

苏晚拿起一个用荷染布包好的粽子,布料是浅粉色的,上面印著小小的荷图案:“这个主意太有创意了!既好看又有特色,以后咱们村的民宿也可以推出这样的『非遗美食』,吸引更多游客。”许朗也说:“可以把这些美食做成套餐,搭配荷染餐具和竹编餐垫,让游客从吃饭就能感受到清溪的非遗氛围。”

学生们听了,纷纷点头:“我们可以写一份『非遗美食』方案,交给民宿的老板,让他们参考。比如早餐可以有荷叶粥、竹编笼蒸的包子,午餐可以有荷香排骨、竹编簸箕装的凉菜,晚餐可以有荷酥、荷染布包的粽子,这样一天都能感受到非遗的乐趣。”

吃饭的时候,学生们还拿出了他们的实践报告,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们学习荷染和竹编的过程,还有对清溪非遗传承的建议。学民俗学的女生说:“我们调研发现,很多游客来清溪村,不仅想体验非遗手艺,还想了解非遗背后的民俗文化,比如荷染在传统婚礼中的用途,竹编在节日里的寓意。以后咱们可以多挖掘这些民俗故事,讲给游客听,让非遗更有文化內涵。”

苏晚接过实践报告,认真地翻看著:“你们的建议都很有价值,我们会好好参考。实践营结束后,希望你们能常回清溪村看看,也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学生们纷纷答应:“我们肯定会回来的,下次来的时候,希望能看到『荷非遗节』的盛况,也希望能看到陈阳的非遗体验小店开起来。”

下午,苏晚和许朗去了村口的老房子,查看陈阳准备开非遗体验小店的场地。老房子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院墙上爬满了牵牛。陈阳已经画好了装修草图,指著院子里的空地说:“苏晚姐,许哥,这里可以搭个竹编凉棚,放几张竹编桌椅,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息、体验简单的竹编;屋里可以分成两个区域,左边卖文创產品,右边做荷染体验,墙上掛著荷染布和竹编作品,再放个电视,循环播放咱们村的非遗视频。”

苏晚看著草图,又看了看老房子的结构:“这个布局很合理。老房子的木门和窗户都保留得很好,可以刷一层清漆,让它们更耐用。屋里的地面可以铺青石板,既防滑又有乡村的味道。竹编凉棚可以让周师傅和他的徒弟们一起编,既节省成本,又能展示他们的手艺。”

许朗拿出手机,给施工队打了电话,让他们明天来现场勘查,出一份详细的装修报价。“咱们爭取下周就能开工,一个月內完工,赶在荷非遗节前开业,这样能吸引更多游客。”许朗掛了电话,对陈阳说,“装修期间,你可以先设计小店的logo和宣传海报,logo可以结合荷染和竹编的元素,比如一朵荷下面掛著一个小竹篮,既简单又好记。”

陈阳立刻拿出笔和纸,开始画logo:“我觉得可以用淡绿色做底色,代表荷叶,荷用粉色,竹篮用棕色,这样顏色鲜明,也符合清溪村的特色。宣传海报可以拍一张老房子的照片,旁边写著『清溪非遗体验店——触摸传统,感受匠心』,再配上咱们的文创產品图片,肯定能吸引人。”

三人在老房子里又討论了一会儿装修的细节,比如文创產品的摆放位置、荷染体验的工具准备,直到夕阳西下,才离开老房子。走在回村委会的路上,苏晚看著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期待:“等小店开起来,非遗节办起来,省级非遗基地的牌子掛起来,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非遗来到这里,爱上这里。”

许朗握住苏晚的手,轻声说:“会的,咱们一起努力,把清溪村打造成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活力的非遗村。以后,咱们的荷染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咱们的竹编会传到更远的地方,咱们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记住。”

陈阳走在两人身后,看著荷塘里盛开的荷,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配文:“清溪荷韵,非遗正当时。”他相信,在苏晚姐、许哥和所有村民的努力下,清溪村的非遗之路会越走越宽,而他也会在这里,用自己的设计,为清溪的非遗注入更多年轻的活力,让这股荷香,飘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