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研学启新程染布传远意,竹编融巧思订单赴新程(1/2)
清溪荷韵·第345章 研学启新程染布传远意,竹编融巧思订单赴新程
授牌仪式的余温还未散尽,清溪村的晨光已裹著荷香漫进蓝染工坊。王婶踩著露水推开木门时,见染缸边已围了三个背著帆布包的年轻人,其中穿浅蓝衬衫的姑娘正蹲在缸前,指尖轻触水面上漂浮的荷叶碎,眼神里满是好奇。
“姑娘们是来参加研学的吧?”王婶放下手里的竹篮,笑著走近。浅蓝衬衫的姑娘立刻站起身,从包里掏出笔记本:“阿姨您好!我们是市纺织学院的学生,提前一天来想跟您学学秋荷染的配比。”她翻开笔记本,里面画满了染料配方草图,页脚还贴著上次直播里王婶染布的截图。
王婶心里一暖,拉过姑娘的手往染缸边带:“正好今早要调新染料,你们来得巧。这秋荷染讲究『三煮三滤』,第一遍得用霜降后的老荷叶,煮到水色变焦绿才能滤渣。”她指著墙角堆著的荷叶捆,叶片边缘虽有些乾枯,却还带著淡淡的青色,“这些都是去年立冬前采的,阴乾了半年,染出来的顏色最稳。”
穿粉色卫衣的姑娘赶紧掏出手机录像,镜头里王婶正將荷叶放进大铁锅里,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淡淡的草木香。“阿姨,为什么不用新鲜荷叶呀?”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忍不住问。王婶添了把柴火,火光映得她脸上泛红:“新鲜荷叶水分多,染出来的顏色浅,经不起洗。老荷叶里的单寧酸沉,染布才不容易褪色,就像咱村里的老手艺,得经住时光磨才叫真东西。”
正说著,苏晚抱著一摞羊毛布走进来,见三个姑娘围著染缸,便把布放在案上:“你们要学配比,可得记好王婶的『三加原则』——煮荷叶时加半勺盐固色,滤渣后加松针灰提亮,染布前加少量米酒增柔。”她拿起一块深橄欖绿的布料递给浅蓝衬衫的姑娘,“这块就是按这个法子染的,你们摸摸,比普通羊毛布软和不少。”
姑娘们轮流摸著布料,指尖触到细腻的纹理时,都忍不住发出讚嘆。浅蓝衬衫的姑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灶膛里的柴火声、远处荷塘的鸟鸣揉在一起,倒成了清溪村特有的晨曲。
另一边的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对著一堆竹篾发愁。案上摊著五张订单图纸,有要做竹编荷纹收纳柜的,有要定製竹编灯罩的,还有个上海客户特意要求做一套嵌荷染布的茶桌,图纸上標註的尺寸精確到毫米。“这茶桌的边框要编出莲蓬纹路,还得嵌三块染布,可得费不少功夫。”周师傅拿起竹篾比划著名,指尖在竹条上量了又量,眉头微微皱起。
林晓抱著一摞竹条走进来,见周师傅对著图纸嘆气,便凑过去看:“周师傅,这茶桌订单是文旅公司订的,说是要放在他们的高端民宿里,特意强调要『清溪特色』。”她指著图纸上的莲蓬纹路,“您之前编过莲蓬掛件,要不按那个纹路放大?嵌染布的地方留凹槽,我让苏晚姐选三块最衬的秋荷染布过来。”
周师傅眼睛一亮,拿起竹篾在案上摆了个莲蓬的形状:“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去年编那个莲蓬掛件时,用了『交叉编法』,编出来的纹路立体。这茶桌边框用这个法子,再在每个莲蓬中间嵌一小块染布,肯定好看。”他说著就动手编起来,竹篾在他手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一段带著莲蓬纹路的竹边框就初见雏形,凹槽的大小刚好能嵌进小块染布。
林晓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发给文旅公司的对接人。没过两分钟,对方就回了消息,还附带了三个点讚的表情:“周师傅的手艺绝了!再做个小样品寄过来,没问题的话就签正式合同,后续还要加订十套。”林晓把消息念给周师傅听时,老匠人手里的竹篾顿了顿,嘴角忍不住向上扬,粗糙的手指在竹条上轻轻摩挲,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
民宿院子里的热闹丝毫不输工坊。张婶正带著五个游客揉面做荷酥,案板上摆著刚刻好的荷模具,粉色的麵团在游客手里变成一个个圆饼,压上模具后,边缘立刻浮现出清晰的荷瓣纹路。“咱们清溪的荷酥讲究『外酥里糯』,和面时要加猪油,烤出来才会分层。”张婶拿起一个做好的生坯,放进铺著荷叶的烤盘里,“这些荷叶是今早刚采的,垫在下面烤,酥饼里会带荷香。”
穿厨师服的游客赵姐正忙著调馅料,她把莲子碎、桂和少量黄油拌在一起,鼻尖凑过去闻了闻:“张婶,我加了点黄油,既能提香,又能让馅料更绵密,城里的顾客就爱这个口感。”她舀了一勺馅料递给张婶,张婶尝了尝,眼睛立刻亮了:“这个味好!比单纯的莲子馅多了层奶香,配荷香正合適。”
赵姐拿出手机,给张婶看她店里的甜品展柜照片:“等咱们的联名款荷酥量產了,我就把展柜最显眼的位置留给它,还会贴上清溪荷染的布標,让顾客知道这是非遗手艺做的。”张婶听得心里热乎乎的,手里的麵团揉得更起劲了,她想起小时候跟著母亲学做荷酥,那时只是逢年过节才做,如今这手艺能走出清溪村,让更多人尝到,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临近中午时,村口传来汽车喇叭声。阿杰跑出去一看,是辆印著“市研学旅行社”字样的大巴车,车窗里探出十几个小脑袋,嘰嘰喳喳地朝著荷塘挥手。“苏晚姐!研学团到啦!”阿杰朝著蓝染工坊的方向喊,声音里满是雀跃。
苏晚刚帮王婶把染好的羊毛布掛在竹架上,听见喊声立刻擦了擦手往外跑。大巴车停稳后,导游李姐率先下车,手里举著个写著“清溪非遗研学团”的小旗子:“苏晚妹子,这次带了十八个孩子,都是小学五年级的,特意来体验染布和竹编。”
孩子们排著队下车,一个个睁著大眼睛打量著村子。穿红色外套的小男孩指著村口的竹编屏风,拉著身边的同学喊:“你看那个屏风!上面的字是编出来的,好厉害!”另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则盯著荷塘里的残荷,小声问李姐:“老师,夏天这里是不是全是荷呀?”
苏晚走过去,蹲下来跟孩子们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苏晚姐姐,今天咱们要先去蓝染工坊染小手帕,再去竹编作坊编小竹篮,晚上还能跟著张婶阿姨学做荷酥哦。”孩子们一听,立刻欢呼起来,红色外套的小男孩举著小手:“苏晚姐姐,我能染个荷图案的手帕吗?”苏晚笑著点头:“当然可以,咱们一会儿跟王婶阿姨学扎染,想染什么图案都能做。”
带著孩子们走进蓝染工坊时,王婶已经把小方巾和扎染工具摆好了。每张桌子上都放著一块白色布、几根线和一小碗染料,染缸边还掛著五顏六色的扎染样品,有星星图案的,有朵图案的,还有像云朵一样的不规则图案。“小朋友们,咱们先学扎布。”王婶拿起一块布,用线在中间系了个结,“想做荷图案,就把布折成扇形,在边缘系上几个小结,染出来就是瓣的样子。”
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把布折了又折,手指捏著线系了好几个结,小脸憋得通红;红色外套的小男孩则调皮地把布揉成一团,隨便系了几根线:“我要染个『荷塘乱荷』图案!”逗得大家都笑了。王婶走过去,耐心地帮小女孩调整结的位置:“结要繫紧点,不然染料会渗进去,图案就不清晰了,就像做事一样,得认真才能做好。”
苏晚拿著手机在一旁拍照,镜头里孩子们的小手沾满了染料,脸上却洋溢著开心的笑容。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不小心把染料蹭到了衣服上,急得快哭了,苏晚赶紧递给他一张湿巾:“没关係,这染料能洗掉,你看苏晚姐姐的衣服上也有呢。”她指著自己外套上的荷染印记,那是上次染布时不小心蹭到的,如今倒成了独特的装饰。小男孩看著苏晚的衣服,破涕为笑,又低头继续摆弄手里的布。
等孩子们把扎好的布放进染缸时,竹编作坊里已经飘出了竹屑的清香。周师傅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教两个游客编竹篮。穿灰色外套的大叔手里的竹篾总是不听话,编著编著就散了,周师傅接过他手里的竹篾,重新摆好:“编竹篮要先固定『底筋』,三根竹篾交叉放,再用细篾绕著编,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底子稳了才能往上编。”
大叔跟著周师傅的动作慢慢编,竹篾在他手里渐渐听话起来。“周师傅,您这手艺学了多少年啊?”大叔一边编一边问。周师傅笑了笑,指尖划过竹篾上的纹路:“我十三岁跟著我爹学,到现在快五十年了。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编竹器,用来装粮食、装蔬菜,后来有了塑料筐,学这手艺的人就少了。”他顿了顿,看了眼案上的订单,“现在好了,年轻人又喜欢竹编了,还有人从外地来学,这手艺总算没断了根。”
正说著,林晓拿著一个快递盒走进来:“周师傅,上海客户寄来的样品到了!是他们民宿用的茶桌面板,让您照著这个尺寸编边框。”周师傅赶紧放下手里的竹篾,接过快递盒打开。里面是块深色的实木面板,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上面还贴著一张纸条,写著“希望边框能突出莲蓬纹路,与荷塘景色呼应”。
周师傅把面板放在案上,拿起竹篾在边缘比划:“这个尺寸刚好,编上莲蓬纹路,再嵌三块秋荷染布,肯定配。”他转头对林晓说,“你让苏晚选三块深绿、赭石、茶白的染布,明天我就开始编。这订单要是做好了,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民宿来找咱们合作。”林晓点点头,拿出手机给苏晚发消息,屏幕上刚弹出“茶桌面板到了”的字样,就收到了苏晚发来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举著刚染好的小手帕,五顏六色的布料在阳光下像一朵朵小荷。
中午的民宿院子里,长桌被摆成了“u”字形,桌上摆满了荷塘美食。荷叶包饭里裹著喷香的糯米和莲子碎,清蒸鱼上铺著荷染布形状的萝卜片,连盛菜的盘子都是周师傅编的竹盘,边缘还嵌著小块染布。孩子们围坐在桌旁,手里拿著竹编小勺子,吃得不亦乐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