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秋染荷塘添新色,联名文创启新程(2/2)

“当然可以!”苏晚笑著说,“下个月莲蓬採摘完,荷塘里的荷叶还能保持一段时间的金黄,到时候我们可以安排游客体验採摘莲蓬,再顺便拍宣传照,一举两得。”

设计师点点头,又看向远处的竹编观景台:“那个观景台也很有特色,竹编的纹路和『荷绿染』的布料很搭,拍照肯定好看。对了,我们还想邀请村里的人当群演,比如让王婶带著游客染布,周师傅编竹篮,这样宣传照会更有生活气息,也能让消费者看到『荷绿染』背后的故事。”

苏晚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立刻答应下来:“我跟村民们说,他们肯定愿意帮忙。大家都希望『荷绿染』能被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喜欢清溪村。”

晚上,苏晚在民宿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小聚会,邀请了王婶、周师傅、林晓、李萌和设计师,一起討论连衣裙的宣传计划。张婶端来了刚做的荷酥,酥脆的外皮里包裹著荷馅,甜而不腻,还带著淡淡的荷香。

“这荷酥也太好吃了!”设计师咬了一口,眼睛一亮,“我们的宣传照里,能不能也加上荷酥?让模特拿著荷酥,站在荷塘边,既突出了清溪村的美食,又能让画面更有烟火气。”

张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要是需要,我每天都能做!保证新鲜,还能教游客做,让他们体验一下做荷酥的乐趣。”

周师傅也在旁边说:“我可以编一些小竹篮,用来装荷酥和『荷绿染』的文创產品,这样既好看又实用,还能宣传咱们村的竹编手艺。”

林晓和李萌则提议,在宣传照的背景里加入她们设计的笔记本和书籤,让联名文创產品相互呼应。“这样消费者看到连衣裙,就会想到笔记本;看到笔记本,又会想到连衣裙,能带动一起销售。”林晓认真地说。

设计师点点头,拿出笔记本,把大家的想法都记下来:“这次的宣传计划,要突出『天然、匠心、生活』三个关键词,让消费者不仅喜欢『荷绿染』的產品,更能感受到清溪村的生活態度。我们还会在宣传视频里,加入村民们的採访,让王婶说说『荷绿染』的故事,让周师傅说说竹编的手艺,这样更有感染力。”

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院子里的灯笼散发著暖黄的光,荷塘里的蛙鸣比夏天时轻柔了些,秋风带著荷叶的清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设计师看著眼前的场景,忍不住感嘆:“要是能一直住在这样的村子里,每天看著荷塘,闻著荷叶香,肯定很幸福。”

苏晚笑著说:“欢迎你常来!等连衣裙和笔记本上架,我们还会举办一场『荷染文创节』,到时候邀请你过来,和游客们一起体验染布、编竹篮、做荷酥。”

设计师立刻答应:“我肯定来!到时候我要亲手染一块秋荷染的手帕,再学做荷酥,把清溪村的美好带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清溪村变得更加忙碌。王婶每天染布、教小雨刺绣,布料染好后,还要仔细检查顏色和质感,確保每一块都符合品牌方的要求;周师傅则忙著编竹篮,不仅要做装文创產品的小竹篮,还要为即將到来的“荷染文创节”搭建竹编装饰;林晓和李萌则在修改笔记本的设计稿,根据品牌方的要求,调整封面的竹编边和莲蓬刺绣的大小;苏晚则忙著对接宣传照的拍摄团队,確定拍摄时间和地点,还要安排村民们的群演工作。

非遗申报的材料也在有条不紊地准备著。苏晚按照陈老师的要求,补充了秋荷染的照片和工艺记录,还加了一段王婶教小雨刺绣的视频,展示“荷绿染”的传承过程。老支书则带著村里的老人,整理了更多关於植物染色的旧事,其中有一位90岁的李奶奶,还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用秋荷染布做头巾的往事,苏晚特意录了视频,作为非遗申报的补充材料。

十月中旬,服饰品牌的拍摄团队来到清溪村。拍摄当天,天气格外好,秋日的阳光洒在荷塘上,金黄的荷叶泛著光泽,偶尔有几只白鷺飞过水麵,留下优美的弧线。模特穿著秋荷染的连衣裙,站在荷塘边的木栈道上,浅焦绿的布料在秋风中飘动,领口的叶脉刺绣格外精致,手里拿著张婶做的荷酥,笑容温柔又自然。

王婶和小雨站在蓝染工坊里,配合拍摄染布的场景。王婶拿著长勺搅动染料,小雨则在旁边帮忙递白布,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户洒进来,落在她们身上,画面温暖又治癒。周师傅则在观景台上编竹篮,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条间,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小巧的竹篮,模特走过去,把荷酥和秋荷染的手帕放进竹篮里,画面和谐又美好。

拍摄团队的负责人忍不住感嘆:“清溪村的每一处都是景,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这样拍出来的宣传照,根本不需要后期修图,就能打动人心。”

拍摄结束后,设计师拿著刚拍的照片,给苏晚看:“你看,这张模特站在荷塘边的照片,背景是金黄的荷叶和白鷺,连衣裙的顏色和荷塘完美融合,太好看了!还有这张王婶染布的照片,阳光洒在她身上,眼里满是专注,这就是匠心最好的体现。”

苏晚看著照片,心里满是欣慰。从夏天的“荷绿染”到秋天的秋荷染,从村民们的默默付出到品牌方的大力支持,“荷绿染”正在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清溪村的故事,也正通过这些照片和產品,传递给更多人。

十一月初,服饰品牌的秋荷染连衣裙和文具品牌的“荷绿染”笔记本同时上架。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连衣裙上线仅一小时,就卖出了五百多件,笔记本更是卖出了两千多本,评论区里满是好评——“布料太舒服了,还带著淡淡的荷叶香,穿上就像把秋天的荷塘穿在了身上!”“笔记本的封面是手工染的布,摸起来很有质感,內页的荷叶页眉太可爱了,捨不得用!”“看了宣传视频,被清溪村的故事打动了,下次一定要去体验染布和做荷酥!”

苏晚看著后台的数据,心里满是激动。她把好消息告诉村民们,大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王婶特意染了一块秋荷染的布料,掛在蓝染工坊的门口,上面用红绳繫著一个小牌子,写著“感谢每一位喜欢『荷绿染』的朋友”。

这天傍晚,苏晚收到了陈老师的邮件,邮件里说“荷绿染”的非遗申报材料已经通过了市级初审,接下来要进行省级评审,预计年底会有结果。“初审时,评审专家对『荷绿染』的活態传承和文化內涵评价很高,尤其是秋荷染的创新和文创產品的开发,体现了非遗的现代活力,”陈老师在邮件里写道,“继续加油,期待『荷绿染』能成功入选市级非遗!”

苏晚把邮件读给村民们听,老支书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握著王婶的手说:“当年你娘教你染布的时候,肯定没想到,咱村的手艺能走到今天,还能评非遗,这都是你和晚丫头的功劳啊!”

王婶也红了眼眶,她看向蓝染工坊里的晾布架,上面掛著夏天的“荷绿染”和秋天的秋荷染,顏色各异,却都带著荷塘的气息。“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王婶轻声说,“要是没有村民们捡残荷、护荷塘,没有晚丫头找品牌合作,没有林晓、李萌设计文创,『荷绿染』也走不到今天。”

苏晚笑著说:“不管能不能评上非遗,『荷绿染』已经成了清溪村的名片,成了大家心里的骄傲。接下来,我们还要办『荷染文创节』,邀请更多人来清溪村,体验『荷绿染』的魅力,感受荷塘的美好。”

秋风再次吹过荷塘,金黄的荷叶轻轻晃动,像是在为村民们鼓掌。苏晚抬头看向天空,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中,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她知道,清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荷绿染”的篇章还在书写,而未来,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爱上这片荷塘,爱上这份匠心,爱上这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