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体验馆开迎远客,匠心赛展竞风流(2/2)

中午时分,体验馆迎来了一波小高潮。不仅有散客,还有一个二十人的团建团队。许朗赶紧协调:“周师傅,您带五个人去竹编区;王婶,您带五个人去蓝染区;陈爷爷,您带五个人去木艺区;剩下的五个人,先去茶棚休息,尝尝张婶的手艺。”

团建团队的领队是个年轻姑娘,她看著大家热火朝天地做手作,笑著对许朗说:“许先生,你们这体验馆做得真好,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我们员工都说下次还要来。对了,我们公司想长期跟你们合作,每年的团建都放在这里,你们看行不行?”

许朗惊喜不已:“当然行!我们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定製不同的手作体验项目,还能安排荷塘游览、农家饭体验。”两人当场加了微信,约定后续详谈。

下午,体验馆稍微清閒了些,周师傅、王婶、陈爷爷终於能喘口气,继续完善参赛作品。周师傅坐在竹编棚下,借著午后的阳光,仔细检查《荷塘四季图》的每一寸:“春天的嫩荷顏色浅了点,得用更细的竹丝再编一层。”他拿起最细的竹丝,像绣一样往“春荷”部分补编。

王婶则把《荷韵长卷》铺在石桌上,拿著软毛刷轻轻刷去布面上的浮色:“这处晚霞的过渡还能再自然些。”她取了一点点新调的染料,用毛笔蘸著,小心地在布面上晕染,让顏色的边界变得柔和。

陈爷爷戴著老镜,正在给《荷塘情趣》摆件的蜻蜓点睛。他用最小的刻刀,在蜻蜓的眼睛部位刻出两个极小的圆点,然后用墨汁仔细点上去:“眼睛是精气神,得刻准了。”点完墨,他又拿出砂纸,把摆件的底座打磨得光滑如镜。

就在大家专注於作品时,一个背著画板的中年男人走进了体验馆。他没急著体验项目,而是先在各个区域转了一圈,最后站在周师傅的竹编工作檯前,看得入了迷。“老师傅,您这竹编是怎么做到这么精细的?”男人忍不住问道,手里的铅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地画著。

周师傅抬头笑了笑:“就是慢慢编,几十年的功夫了。”他指了指桌上的竹丝,“这竹丝得用当年的新竹,劈成头髮丝那么细,再用开水煮过,去掉竹腥味,才能编出透亮的效果。”

男人点点头,又走到王婶的蓝染区:“您这蓝染的渐变太漂亮了,是怎么控制顏色的?”王婶放下毛刷,解释道:“靠经验呢,染料的浓度、染色的时间、晾晒的光线,都得把握好。我们用的是植物染料,蓝草做的,对人没害处。”

男人又跟陈爷爷聊了会儿木艺,最后找到许朗:“我是省美术馆的策展人,姓刘。前几天在市非遗展上看到你们的作品,就一直想来看看。没想到你们不仅手艺好,还做得这么有规模。”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们美术馆下个月要办一个『乡村手作之美』的展览,想邀请你们的作品去参展,不仅是这次大赛的三件,还有你们其他的手作,都可以拿去。”

许朗和苏晚都愣住了,隨即激动起来。苏晚连忙说:“刘老师,太感谢您了!我们当然愿意!”刘策展人笑著说:“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能做出这么好的手作。对了,我看你们的体验馆做得很好,展览期间,我们可以在美术馆设一个体验区,让你们现场演示手作技艺,肯定能吸引很多人。”

送走刘策展人后,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周师傅手里的竹丝差点掉在地上:“省美术馆!咱们的手作能进省美术馆了?”王婶捂著嘴,眼睛都红了:“真跟做梦一样……”陈爷爷慢慢站起身,走到《荷塘情趣》摆件前,用袖子轻轻擦了擦上面的木屑,像是在擦拭一件珍宝。

傍晚,游客渐渐散去,大家聚在体验馆的院子里,分享著白天的趣事和刘策展人的邀约。张婶端来刚煮好的荷叶粥,分给大家:“喝点热粥,暖暖身子。今天可把大家累坏了。”

小敏拿著白天游客编的竹编荷,笑得一脸灿烂:“有个小朋友编完荷,非要送给我,说我教他的时候特別有耐心。”阿杰则拿出一个游客扎染的方巾:“这个游客染的方巾特別好看,说要掛在自己家的书房里,还拍了照发朋友圈,帮咱们宣传。”

许朗看著大家,心里暖洋洋的:“今天不仅体验馆开业成功,还收到了省美术馆的邀请,更离文创大赛的提交日期近了一步。咱们清溪村的手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喜欢。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苏晚补充道:“接下来,咱们一方面要继续做好体验馆的运营,接待好每一位游客;另一方面,要全力衝刺文创大赛,把参赛作品做到最好;还要跟省美术馆对接好展览的事。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眾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在荷塘上空迴荡,惊起几只棲息的水鸟。

夜色渐浓,荷塘里的荷灯次第亮起,像撒了满池的星星。体验馆的灯光也亮著,竹编棚、蓝染架、木艺台在灯光下投下温柔的影子。周师傅拿出未完成的《荷塘四季图》,借著灯光继续编;王婶把《荷韵长卷》小心地卷好,准备明天再做最后的调整;陈爷爷则用布把《荷塘情趣》摆件包好,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许朗和苏晚走在回工坊的路上,晚风带著荷香和竹编的清香,让人心里格外寧静。“你说,咱们能在文创大赛上获奖吗?”苏晚轻声问,语气里带著一丝期待。

许朗握住她的手,看著远处体验馆的灯光,坚定地说:“不管能不能获奖,咱们都已经成功了。咱们的手作被更多人看到,老手艺被更多人喜欢,这就是最大的收穫。而且我相信,周师傅、王婶、陈爷爷的作品,肯定能得到认可。”

苏晚点点头,眼里映著荷塘的灯火,亮得像天上的星。她知道,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还在继续。荷香满院,匠心不灭,未来还有无数的可能在等著他们,等著这些浸著荷香的老手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