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闭营诉情话离別,荷风寄愿盼归期(1/1)
清溪荷韵·第297章 闭营诉情话离別,荷风寄愿盼归期
三月七日的晨曦带著几分温柔,悄悄洒在清溪村的荷塘上,荷叶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民宿的院子里比往日更热闹些,学生们早早起了床,有的在最后整理研学手册,有的拿著相机在荷塘边拍摄晨景,想把清溪村的晨光装进记忆里。
“闭营仪式九点开始,大家把昨天准备的节目再顺一遍,別紧张!”刘老师拿著名单,在院子里来回走动,眼神里满是欣慰——这几天,孩子们的成长肉眼可见。许朗和苏晚也早早来到村委会,將闭营仪式的场地布置妥当:横幅上“清溪村研学营闭营仪式”几个字格外醒目,桌上摆著学生们的调研成果手册,还有村民们特意准备的小礼物——王婶做的迷你蓝染书籤、周师傅编的小竹篮,以及张婶炸的葱油饼乾。
九点整,闭营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成果展示环节,五个小组再次上台,用更精炼的语言分享调研收穫。之前採访蓝染坊的小组,不仅展示了採访视频,还带了自己做的蓝染作品;去竹编坊的小组,现场演示了简单的竹编技巧,引得台下阵阵掌声;採访茶油基地的小组,更是带了一小瓶新鲜茶油,向大家介绍茶油的製作过程。
“我以前觉得乡村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一个女生站在台上,声音有些哽咽,“但来清溪村这几天,我看到了老房子里的故事,尝到了自己炒的农家菜,还知道蓝染、竹编这些老手艺能这么美。现在我明白,乡村不是落后,是藏著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宝藏。”她的话让台下不少学生点头,连一旁的陈爷爷都悄悄抹了抹眼角。
接著是“致谢环节”。学生们自发排成队,向陈爷爷、张婶、王婶、周师傅等村民鞠躬。“谢谢陈爷爷,您讲的老房子故事,我记在手册里了,也记在心里了!”“谢谢张婶,您教我炒的腊味青椒,我回家要做给爸爸妈妈吃!”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又真诚,张婶笑著摆手,眼眶却红了:“你们常来就好,清溪村永远欢迎你们。”
最让人动容的是“心愿卡”环节。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张心愿卡,掛在村委会的老槐树上。有的写“希望下次来,能再吃张婶的葱油饼”;有的写“愿清溪村的老手艺永远不消失”;还有的写“我要把清溪村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更多人来这里”。许朗看著掛满树枝的心愿卡,对苏晚轻声说:“这些卡片,都是孩子们和清溪村的约定。”
闭营仪式的最后,刘老师给每个学生颁发了研学证书。证书上印著荷塘的图案,还盖著“清溪村研学营”的印章。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不少学生开始小声抽泣——他们知道,马上就要和清溪村告別了。
仪式结束后,学生们开始收拾行李,民宿里瀰漫著离別的气息。有的学生拉著陈爷爷的手,问下次来能不能再听他讲老房子的故事;有的学生跑到蓝染坊,和王婶约定下次要学更复杂的蓝染技法;还有的学生在荷塘边驻足,对著荷塘拍照,想把这抹荷韵永远留在手机里。
“这是给你们的葱油饼乾,路上吃。”张婶提著几个袋子,挨个给学生送饼乾,“回家记得跟爸爸妈妈说,有空来清溪村玩啊!”陈爷爷也拄著拐杖,站在村口送大家,他特意把那盏老旧的煤油灯带来,交给刘老师:“麻烦你把这个带给孩子们看看,让他们別忘了以前的日子,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中午十二点,大巴车准时停在村口。学生们提著行李,依依不捨地走上车。车窗打开,孩子们探出头,对著许朗、苏晚和村民们挥手:“再见!清溪村!”“我们会回来的!”
大巴车缓缓驶离,许朗和苏晚站在村口,看著车影消失在山路尽头。荷塘边的风轻轻吹过,带著荷叶的清香,也带著孩子们的笑声。苏晚轻声说:“他们一定会回来的,对吧?”
许朗点点头,望向掛满心愿卡的老槐树:“会的。你看那些心愿卡,还有他们留在蓝染坊的手帕、竹编坊的小竹筐,都是他们和清溪村的牵掛。等下次荷开的时候,说不定他们就来了。”
下午的清溪村渐渐恢復了往日的寧静,但又和往常不太一样——蓝染坊里,学生们做的蓝染作品被王婶掛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竹编坊里,学生们编的小竹筐被摆在桌上,成了“展示品”;老房区的石板路上,似乎还留著孩子们的脚步声;荷塘边的老井旁,仿佛还能听到孩子们尝井水时的惊嘆声。
许朗和苏晚沿著荷塘散步,走到那栋掛著“耕读传家”木牌的老房前。陈爷爷正坐在门槛上,擦拭著那盏煤油灯。“孩子们走了,心里空落落的。”陈爷爷笑著说,“不过没关係,以后会有更多孩子来的。”
“是啊,”苏晚看著老房墙上孩子们贴的研学照片,“我们可以把研学营一直办下去,让更多城里的孩子来感受乡村的美好,也让清溪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许朗握住苏晚的手,目光坚定:“不仅要办研学营,我们还要把蓝染、竹编这些传统工艺做得更好,让村民们的日子更红火。等下次荷开,咱们的清溪村,一定会更美。”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暉洒在荷塘上,荷叶被染成了暖黄色。远处的炊烟裊裊升起,张婶家的葱油香又飘了过来,和往日一样,温暖又治癒。清溪村的故事,没有因为孩子们的离开而结束,反而因为这段难忘的研学时光,有了更动人的新章节——那些藏在老房里的记忆、厨间的乡味、孩子们的心愿,都成了清溪村最珍贵的宝藏,等待著下一批来访者,续写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