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英伦游客访荷村,文化交融乐开怀(2/2)

其他游客也纷纷加入进来,晓梅和村里的几个竹编师傅一起,耐心地教大家编简单的竹编掛件。有的游客学编小篮子,有的学编荷,还有的学编小动物。虽然大家编出来的东西都不太完美,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著笑容。伊莉莎白编了一个小小的竹编兔子,虽然兔子的耳朵一个长一个短,但她还是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说要送给自己的孙女。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许朗看大家学得差不多了,就笑著说:“大家先休息一下,我们去张婶的农家乐吃午饭,下午再带大家体验蓝染。”游客们依依不捨地放下手里的竹丝,跟著许朗往农家乐走。路上,伊莉莎白还在兴奋地和玛莎討论刚才编竹编的技巧,托马斯则拿著相机,不停地拍著路边的景色——金黄的稻田、掛著果实的橘子树、屋顶上飘著的炊烟,每一处景色都让他觉得新鲜。

到了农家乐,张婶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桌子上摆著一大盆荷叶鸡、一盘炒藕片、一碗莲子汤、还有几道村里自己种的青菜,香味扑鼻。“这些菜都是咱们村自己种的、自己做的,没有放太多调料,大家尝尝看合不合口味。”张婶笑著说。

游客们纷纷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荷叶鸡——鸡肉燉得软烂,带著淡淡的荷香,一点都不油腻。“太好吃了!”玛莎忍不住说,“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鸡肉,这荷叶的香味完全进到肉里了。”许朗笑著解释:“这荷叶鸡是用荷塘里新鲜的荷叶包著鸡肉,放在锅里蒸的,蒸的时候荷叶的香味会慢慢渗进鸡肉里,所以吃起来会有荷香。”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安娜问许朗:“许先生,你们村为什么会想到做『文化之旅』这个项目呀?”许朗放下筷子,想了想,说:“以前我们村主要靠种荷、卖莲子为生,收入不多,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后来我和苏晚回来,觉得咱们村的荷塘和非遗文化都是宝贝,就想把这些宝贝展示给更多人看,既能让大家了解清溪村,也能让村里的人多一份收入,让年轻人愿意回来。”

托马斯点了点头:“你们做得很好,清溪村的文化很有特色,这些非遗文化不应该被忘记,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许朗笑了笑:“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知道怎么宣传,不知道怎么让游客適应村里的生活。但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清溪村,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帮忙,现在村里比以前热闹多了。”

午饭过后,游客们在农家乐里休息了一个小时,然后就跟著苏晚去体验蓝染。蓝染的工作室在村西头,是一间宽敞的瓦房,里面掛著各种顏色的蓝染布——有深蓝色的、浅蓝色的、还有带著白色纹的。工作室里的染缸有半人高,里面装著深蓝色的染液,散发著淡淡的草木香味。

负责教大家蓝染的是村里的蓝染师傅王婶,她穿著一件蓝色的围裙,手里拿著一块刚染好的布,见大家过来,就笑著说:“欢迎大家来体验蓝染,蓝染是咱们国家的非遗文化,用的是天然的植物染料,对身体没有伤害。今天我教大家做最简单的蓝染方巾,大家可以在方巾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再染顏色。”

王婶先给大家每人发了一块白色的布方巾,还有几支画蜡笔——这是用来画图案的,画好的地方蜡笔会挡住染液,染出来就是白色的图案。“大家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比如荷、荷叶、小动物,或者自己的名字都可以。”王婶一边说,一边给大家展示自己画的图案——一朵盛开的荷,旁边还有几片荷叶和一只小蜻蜓。

游客们纷纷拿起画蜡笔,开始在方巾上画画。伊莉莎白画了一朵英国的玫瑰,她说:“我想把英国的和中国的蓝染结合起来,肯定很特別。”玛莎画了一只小猫,她说自己家里养了一只猫,想把这只“蓝染小猫”带回家。托马斯则画了清溪村的荷塘,虽然画得很简单,但能看出他对荷塘的喜欢。

许朗和苏晚也拿起画蜡笔,许朗画了一艘小船,漂在荷塘里,苏晚则在旁边画了几朵荷。“我们俩合作一幅画,”苏晚笑著说,“等染好后,就掛在我们的办公室里。”

大家画完后,王婶就教大家怎么染色。“先把方巾放进染缸里,轻轻搅动,让染液均匀地沾在布上,然后拿出来晾乾,重复几次,顏色就会变深了。”王婶一边演示一边说,“大家要注意,染液不要弄到衣服上,很难洗掉。”

游客们小心翼翼地把方巾放进染缸里,看著白色的方巾慢慢变成浅蓝色,然后变成深蓝色,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太神奇了!”安娜说,“白色的布居然能变成这么漂亮的蓝色,而且还是用植物染的,太不可思议了。”

染好后,大家把方巾掛在院子里的绳子上晾乾。风吹过,蓝色的方巾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一片片蓝色的云。伊莉莎白看著自己的“玫瑰方巾”,开心地说:“这是我收到过最特別的礼物,我要把它珍藏起来,以后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清溪村。”

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荷塘里的荷叶也被染成了金色。许朗看大家玩得差不多了,就说:“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了,大家可以回农家乐休息一下,晚上我们在荷塘边准备了篝火晚会,还有村里的文艺表演,大家可以一起唱歌、跳舞。”

游客们听到有篝火晚会,都特別开心。伊莉莎白说:“我最喜欢篝火晚会了,在英国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举办篝火晚会,但我还没参加过中国农村的篝火晚会,肯定很有意思。”

回到农家乐后,大家各自回房间休息。许朗和苏晚则去荷塘边检查篝火晚会的准备情况——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把篝火堆好了,旁边摆好了椅子,还有人在准备表演的道具。“今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苏晚笑著说,“我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喜欢竹编和蓝染,尤其是伊莉莎白,学得特別认真。”

许朗点了点头:“其实文化之间没有隔阂,只要我们愿意展示,愿意分享,大家就会喜欢。明天我们带他们去村里的果园摘橘子,再去看看村里的老房子,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清溪村的生活。”

晚上七点,篝火晚会准时开始。村里的年轻人点燃了篝火,火焰“噼啪”地跳动著,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大家围坐在篝火旁,村里的文艺队先表演了节目——有二胡独奏《荷塘月色》,有舞蹈《荷舞》,还有村里的孩子们表演的儿歌合唱。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拍手叫好。

表演结束后,安娜提议大家一起唱歌。她先唱了一首英国的民谣,歌声轻快而悠扬。然后,苏晚唱了一首中文歌《荷塘月色》,温柔的歌声配上篝火的光影,让每个人都觉得心里暖暖的。接著,大家一起唱了一首《友谊地久天长》,中英文交替,歌声在荷塘上空迴荡,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伊莉莎白拉著晓梅的手,一起跳了一支英国的民间舞蹈,晓梅也教她跳了村里的荷舞。虽然两人的舞步都不太熟练,但脸上都洋溢著开心的笑容。托马斯则和许朗聊起了自己的旅行经歷,他说自己去过很多国家,但清溪村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的人很热情,景色很美丽,文化很有特色。

篝火晚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大家才依依不捨地散去。回到农家乐,伊莉莎白还在兴奋地和玛莎討论今天的经歷:“今天太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