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绸彩映春,客舍新妆待远宾(2/2)
“不用不用,我还硬朗著呢!”张奶奶笑著推开他的手,“这春茶得搅得匀,不然容易糊。你找我有事?”
“是关於姜枣膏的事。”许朗把兰州商號的信递给她,“西域的客商喜欢咱的姜枣膏,让多备些,马帮下个月初一就要带往波斯。您看,村里的红枣和生薑够不够?不够的话我让傻柱再去镇上买。”
张奶奶接过信,虽然不识字,但听许朗说完,脸上立刻露出笑容:“够!去年冬天我让后生们晒了不少红枣,生薑也窖了一窖,够熬两百斤姜枣膏的。不过熬姜枣膏得费功夫,得把红枣去核、生薑切碎,再用小火慢慢熬,我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得找几个手脚麻利的老婆子帮忙。”
“我让晓梅挑几个绣娘们,白天绣活,晚上过来帮您熬膏。”许朗道,“再让傻柱买些红和糯米,糯米用来蒸糕,给马帮的兄弟路上当乾粮。”
“哎!好!”张奶奶笑得眼睛都眯了,“咱清溪村的东西能卖到波斯去,这可是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这就去把窖里的生薑挖出来,明天一早就开始熬。”
许朗帮张奶奶把锅里的春茶倒进陶壶里,茶香顺著壶口飘出来,混著厨房里的烟火气,格外暖心。他想起小时候,张奶奶经常熬姜枣膏给他吃,那时候家里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如今却能大批量地熬出来,卖到千里之外的西域,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从祠堂出来,许朗往学堂走去。周先生正在教孩子们读《三字经》,朗朗的读书声从窗户里飘出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的声音虽然稚嫩,却读得格外认真。
许朗站在窗外,看著周先生拿著戒尺,一个个纠正孩子们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小石头坐在最前面,手里的毛笔握得笔直,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鼻尖上还沾了点墨汁,像只刚偷喝了墨水的小猫。
“许朗兄来了。”周先生听见动静,回头看见许朗,笑著走了出来,“是不是有什么事?”
“也没什么大事,”许朗递给周先生一包刚从张奶奶那里拿的春茶,“张奶奶刚熬的春茶,您尝尝。另外,马帮下个月初一要去波斯,我想让孩子们写些『平安』『顺遂』的字,缝在马帮的货箱上,既能保佑他们一路平安,也能让波斯人看看咱清溪村的字。”
周先生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孩子们正愁没地方练字呢,写这些字正好。我明天就教他们写『平安』『顺遂』,等写好了,让绣娘们用红丝线缝在货箱上,看著就喜庆。对了,李掌柜送的砚台和笔墨都很好用,孩子们现在练字的劲头更足了,昨天还有个孩子问我,能不能教他写波斯的字,说想跟波斯人交朋友呢。”
许朗忍不住笑了:“这孩子有志气!等马帮回来,让建业和柱子给孩子们讲讲波斯的事,说不定还能带回些波斯的小玩意儿,让孩子们开开眼界。”
两人正说著,就见建业扛著根楠木从外面走来,楠木上还沾著新鲜的木屑。“许朗哥,周先生,”他放下楠木,抹了把脸上的汗,“仇先生说大堂的柜檯要用楠木做,我这就去后山再砍几根,保证月底前把柜檯做好。对了,我刚才路过码头,看见台阶旁边的石碑已经立起来了,『清溪渡』三个字写得真好看,仇先生的字比镇上的先生还厉害!”
“仇先生可是读过书的人,字自然好。”周先生笑著说,“等客栈开业了,我得请仇先生给学堂写幅对联,掛在学堂的门口。”
建业挠了挠头:“我也想让仇先生给我写个字,掛在我的竹编坊里。我现在编的竹篮,好多客商都说是『清溪第一编』,要是有仇先生的字,那就更有面子了。”
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没问题,等忙完客栈的事,我跟仇先生说。对了,客栈房间里的竹编桌子和椅子,你得抓紧做,月底前要配齐二十套,可別耽误了开业。”
“放心吧许朗哥!”建业拍著胸脯保证,“我已经带了五个后生一起做,现在每天能做两套,月底前肯定能做完。另外,我还琢磨著在桌子上编些纹,比如桃、鱼纹,跟客栈的风格搭起来,客人肯定喜欢。”
“好主意!”许朗点头,“就按你说的做,编得精致些,让客人知道咱清溪村的竹编手艺有多好。”
建业答应一声,扛起楠木又往后山走去。许朗看著他的背影,心里很是欣慰——建业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每天游手好閒,如今却成了村里的“竹编能手”,不仅自己有了手艺,还带了几个后生一起学,这变化比什么都让人高兴。
下午的时候,码头的工程终於收尾了。许朗和仇先生一起去查看,只见五层青石台阶从河岸一直延伸到水里,台阶的边缘用糯米灰浆砌得严丝合缝,就算涨水也不怕衝垮。台阶旁边立著块石碑,上面刻著“清溪渡”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在夕阳下泛著淡淡的墨色。
几个縴夫正在台阶上铺草蓆,防止客人滑倒。傻柱带著几个后生,把岸边的杂草都清理乾净了,还在旁边种了几棵柳树,等柳树长大了,就能给客人遮阴了。
“这码头做得不错,”仇先生背著手,满意地看著台阶,“梅雨季就算涨水,也淹不到台阶上面。以后客商来清溪村,就能直接从这里下船,比以前方便多了。”
许朗望著远处的河面,夕阳下,河水泛著金色的波光,几只渔船正顺著水流往回划,渔民的歌声顺著风飘过来,带著几分悠閒。“等客栈开业了,客人坐在二楼的窗边,就能看见这河景,”他说,“再喝上一杯张奶奶熬的春茶,吃块糯米糕,怕是再也不想走了。”
仇先生忍不住笑了:“你这话说得没错。咱清溪村有山有水,有好货有好人,只要好好经营,以后肯定能成为江南有名的通商之地。对了,我还想著,等码头稳定了,再在河边建个酒坊,用清溪河的水酿酒,肯定比镇上的酒好喝。”
“这个主意好!”许朗眼睛一亮,“清溪河的水清甜,酿出来的酒肯定香醇。等忙完客栈和马帮的事,咱就著手准备酒坊的事,到时候让沈公子把苏州的酒商也请来,咱的酒说不定还能卖到苏州去。”
两人站在码头边,聊著未来的打算,夕阳渐渐落下,將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学堂里,读书声还在继续;绣坊里,绣娘们的笑声时不时飘过来;祠堂的厨房里,张奶奶已经开始准备晚饭,炊烟裊裊,飘在清溪村的上空,像条温柔的丝带。
晚上,许朗和苏晚坐在绣坊的院子里,看著天上的星星。苏晚手里拿著件水绿色的绸缎衣裳,正在缝领口的边,用的是孔雀毛绣线,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虹彩。
“这衣裳是给你做的,”苏晚轻声说,“客栈开业的时候,你要招待客人,得穿件体面的衣裳。这水绿色的绸缎,衬得你肤色白,穿起来肯定好看。”
许朗心里一暖,接过衣裳看了看——领口绣著细小的兰纹,袖口缝著边,针脚细密,一看就了不少心思。“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