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槐叶飘黄时的絮语(1/1)

秋分过了没几日,院里的老槐树就开始卸叶子,黄澄澄的叶片打著旋儿往下落,铺在青石板上,像张软乎乎的金毯子。许朗蹲在树底下扫叶,竹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和著三大爷转核桃的“咕嚕”声,倒像支慢悠悠的调子。

“许大哥,歇会儿吧,叶子扫不完的。”三大爷往石桌上放了杯热茶,茶叶是望春新寄来的龙井,泡在粗瓷碗里,根根直立,像院里的人,透著股精气神。“你看这叶,今儿扫了明儿还落,跟日子似的,哪有个尽头。”许朗直起身,捶了捶腰,扫帚往墙根一靠:“也是,咱这岁数,该服老了。”

苏晚端著个竹筛从厨房出来,筛里晒著切成片的梨,是给二大爷准备的。他这几日总咳嗽,苏晚说“秋燥,得润润”。“你们俩別总站著,露水重。”她往许朗和三大爷手里各塞了个垫,“垫在马扎上,免得著凉。”垫是用旧毛衣拆了线织的,针脚松松垮垮,却暖得像贴了层。

傻柱拎著只芦鸡从院外进来,鸡是乡下亲戚送的,扑腾著翅膀,羽毛上还沾著草籽。“苏老师,许朗,今儿燉鸡汤,放了当归黄芪,给大伙补补。”他把鸡往墙角的鸡笼里塞,手被鸡爪划了道红印,却满不在乎地蹭了蹭,“小远说要吃鸡爪,我特意留著,卤得烂烂的。”院里的鸡笼是望春用旧铁条焊的,刷著蓝漆,虽有点锈,却结实得很,像这院的日子,看著旧,底子却稳。

秦淮茹的重孙子举著串葫芦衝进院,衣脆得发亮,山楂红得像团火。“太奶奶,您尝尝!”他举著葫芦往苏晚嘴边送,汁滴在苏晚的蓝布围裙上,像落了颗红玛瑙。秦淮茹跟在后面,手里拿著件小袄,是给孩子做的,里子絮著新,“天凉了,穿上暖和,別学你太爷爷,总爱光著脊樑。”许朗在一旁笑:“我那是年轻时落下的毛病,现在可不敢了。”

二大爷的廊下晒著串玉米,金黄金黄的,是晓梅从老家带回来的,说“掛著好看,也能当摆设”。他坐在小马扎上,给鱼缸换水草,水草是刚从护城河捞的,嫩得能掐出水。“这墨龙的后代越来越懒,吃了就游,游了就睡。”他指著鱼缸里的鱼笑,像在说个淘气的孩子。三大爷凑过去,手里的核桃转得更欢了:“它可比你省心,不用算电费,不用想柴米油盐。”二大爷没接话,眼里却漾著笑,像落了层秋阳。

望春下班回来,手里拎著个纸箱子,是给许朗买的按摩仪,说“爸您腰不好,按按舒服”。他蹲在地上插电,线接得又快又稳,像当年许朗教他接电线时那样认真。“单位新来了个年轻人,跟我当年一样毛躁,我正教他呢,说『干活得像咱院的石桌,稳稳噹噹』。”许朗摸著按摩仪的按键,塑料壳子凉凉的,心里却暖烘烘的:“好,好,现在的东西真先进。”

念秋带著学生来画秋景,孩子们趴在石桌上,画老槐树的黄叶,画廊下的玉米,画傻柱晒的干辣椒,还有个小姑娘画了许朗扫叶的背影,说“太爷爷像棵老槐树,站在院里就踏实”。念秋在一旁指导,手里的铅笔在画纸上勾勒,动作像极了苏晚当年在夜校黑板上写字的样子,“看那落叶的影子,要画得淡淡的,像被风吹散的烟”。

晌午的太阳暖得像杯热茶,院里飘著鸡汤的香气。傻柱把燉好的鸡汤端上桌,黄澄澄的汤里浮著层油,当归黄芪的药香混著肉香,勾得人直咽口水。“快尝尝,我燉了俩钟头,骨头都酥了。”傻柱给每个人盛了碗,自己却捧著碗坐在门槛上喝,说“在这儿喝踏实”。孩子们抢著吃鸡爪,卤得酥烂的鸡爪一抿就脱骨,香得直咂嘴。

许朗喝著鸡汤,看著院里的黄叶一片片落,突然想起年轻时的秋天。那时候他在夜校教书,苏晚总在放学后等他,手里拎著个保温桶,里面是刚熬好的小米粥,说“趁热喝,垫垫肚子”。那时候的粥很稀,却暖得能熨帖整个秋天,像现在这碗鸡汤,鲜得能润透岁月的褶皱。

“爸,您还记得不?”望春给许朗夹了块鸡腿,“小时候我总偷喝您的酒,被您打了手心,傻爷爷还偷偷给我塞块。”傻柱在一旁接话:“你那时候跟小馋猫似的,见啥都想尝尝,现在倒成了稳重的大男人。”大伙都笑了,笑声撞在槐树叶上,碎成一片金黄。

夕阳西下时,晚霞把院子染成了橙红色,黄叶在余暉里像只只金蝴蝶。许朗坐在藤椅上,看著苏晚给秦淮茹缝扣子,看著望春给鸡笼换铁丝,看著念秋教学生叠纸船,看著傻柱收拾碗筷,突然觉得,这院子就像本老书,每一页都写著秋的故事,有叶落的静,有收穫的暖,有岁月的沉,却总在字里行间藏著点甜,像这碗鸡汤,喝著喝著,心就暖了。

月亮升起来时,院里的灯亮了,橘黄色的光混著月光,把一切都裹得软软的。许朗和苏晚坐在灯下,翻著念秋学生的画,有张画画的是满院的黄叶,叶缝里漏下的月光,像给院子撒了把碎银,画的角落写著:“这里的秋天,住著好多好多故事。”

“是啊,”许朗握住苏晚的手,她的手有点凉,却像这秋夜的月光一样暖,“好多好多故事,都在这院里住著呢。”苏晚往他身边靠了靠,头抵著他的肩膀,“会一直住下去的。”远处传来卖炒栗子的吆喝声,混著秋风里的桂香,像句没说完的絮语。

许朗知道,这院里的故事,就像这秋天的叶,落了又生,生了又落,却总把根扎在这院的土里,带著旧的暖,也带著新的甜。而他和苏晚,就守著这叶,这秋,这满院的絮语,在风里慢慢摇著藤椅,看月亮升得更高,看日子沉得更暖,看这院的故事,像这老槐树的根,在岁月里扎得更深,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