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伙的小九九(2/2)

这样重大的议题下,如果始终只有他一个人出面辩论,那显然是起不了什么大用的。

这个时候李裕使出拖字诀,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罢了。

见此状况,朱祐橙也觉得有些奇怪。

他倒是想过这些朝中大臣会是支持或者反对,但是,却不曾想,他们竟像是商量好了一般,都个个静默不言。

虽然说,朱祐模可以就此当他们默认了直接下令,可说到底,这朝廷不是他一个人的朝廷。

若是这些大臣们心中各怀心思,阳奉阴违,到了最后还是会把事情办砸。

“诸卿都觉得此事可行否?倒不必只听李卿家和刘卿家二人在此辩驳。”

这话当中隱隱透出一丝不满之意,让在场的一眾大臣都不由站直了身子。

他们心里当然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始终不表明態度。

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户部尚书李敏率先道:“陛下,臣以为刘首辅所言有理,科举不止是为国选材,更是为了地方稳定,北方学子相较於南方学子,才学上或许稍有劣势。”、

“但是,北方学子往往品行坚毅,实际上在仕途当中,往往为朝廷办事更为得力,故而,臣以为重新划分配额,正是有利涉及之举。”

眾人微微有些侧目,原因也很简单,李敏的这番话,其实从態度上来说,要比刘吉更加坚定。

当然,这並不意外,因为李敏是河南人,从分卷上来说,他也是北卷出身,所以,为北方学子说好话,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不过,让他们感到有些不明白的是,既然李敏態度这么坚定,怎么刚刚不见他出来说话。

但不论如何,李敏做了个开场,如果其他的大臣没有出面提出不同的意见的话,那么场面可真的就要一边倒了。

於是,当下兵部尚书屠继续道:“陛下,臣以为李户部所言有些偏颇,南北士子人数眾多,

南方士子中也有性情坚毅者,北方士子也必有性情软弱者,所谓品行性情各有不同,岂可因地域而分?反倒是才学文章,优劣一看便知。”

“何况,朝廷分卷制度运行多年,若大刀阔斧改革,恐令举子们人心惶惶,故而,臣以为应当稳步缓行,可以尝试分省配合,但应依託於原有的南北中卷细分,整体员额不宜大动,待施行几届之后,再视情状调整不迟。”

屠算是朱祐堂提拔上来的人,但是朝堂上的事,往往並不是这么简单的,

到了阁部大臣这种层级,屠固然会感念朱祐堂的提拔恩情,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政治观点。

当然,屠也明白,这件事是朱祐橙这个皇帝的想法,所以,他倒是也没有一概拒绝,反而想了个变通的法子,希望在原有的员额基础上,继续细分到各个省份。

客观来说,这个方案应该算是比较稳妥保守的方案,但是,这显然並不符合在场许多人的利益因此,在他说完之后,一向不怎么说话的刑部尚书杜铭缓缓开口道。

“屠兵部此言差矣,既然要革新科举,如何能畏首畏尾?方才刘首辅也说了,四川,云贵等偏远之地,应在科举录取中多加倾斜,如此才能有利於这些地方的稳定,也更能收拢民心。”

“故而,在我看来,此次改革科举,应有侧重,对於原本属於中卷的四川,云贵之地,应该多加员额,使当地举子有更多进身之阶,而原本属於南卷的举子,既是出身文华繁盛之地,便当是优中选优,应在总配额上予以减少,但可在一甲二甲的名额当中稍加放宽。”

“至於原本属於北卷的举子,则只需稍加调整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