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定策(2/2)

其他大臣闻言,也纷纷有赞同之色。

见此状况,上首的朱祐樘不由摇了摇头。

在场这么多人,只有他知道,屠滽说的不仅不夸张,甚至还保守了。

如今的大明,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一个虚架子。

前世的时候,朱祐樘是在登基十几年之后,在边军屡屡失利的情况下,才意识到的这一点。

后来他派人清查天下军屯和兵员数量,结果发现,全国在册的兵丁两百八十万中,有一百二十万都已逃亡,剩下的这一百六十万当中也多为老弱。

而被朝廷最看重的九边军镇当中,甚至出现了一卫不满千人,一堡当中全无壮丁的情况。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个卫所中有五个千户所,至少应有五千人才对。

这样的防卫布局,也怪不得弘治年间,韃靼能够在大同宣府之间来去自如。

屠滽倒是没有在这一点上和其他人爭论,而是道。

“这些数字,的確是兵部根据歷年档案留存的数字得出的结论,未必与事实全然相符,但想必相差不大,至於具体如何,还需清查。”

“故而,若要整飭军务,第一步就是要清查各地军屯和军队数量,方才刘阁老问兵部有何良策,目前兵部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章程,打算由兵部派出屯田官,会同南北直隶並浙江,陕西等处布政司逐一清查,核证现存的军屯数量及军队可用兵丁。”

“待查清之后,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收回军屯,重新扩充兵员数量,以恢復军备。”

从这点便可看出,屠滽其实还是没能做好万全的准备,又或者说,在得到具体的数字之前,他也不敢拿出太具体的方略。

毕竟这件事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只怕比刚刚尹直等人提出整飭吏治的方案,其中牵扯的要更多更广。

毕竟,后者查的是官场,而屠滽提出的这个方案,触碰到的,却是各地的皇亲,勛贵乃至是地方势力的利益。

果不其然的是,他的这番话说完,在场的一眾大臣都眉头紧皱,面色有些迟疑。

见此状况,朱祐樘道。

“朝廷军务糜烂,军屯废弛乃是根本原因,所以,想要整飭军务,必然要清查军屯,但是,这件事仅由兵部牵头,恐怕难以有所效果。”

“王总宪?”

突然之间被点了名,王恕心中一动,连忙上前道。

“臣在。”

於是,朱祐樘继续道:“科道本职在监察,你这次呈报的奏章当中也说了,要让科道撑起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的本职,既然如此,那便从这次清查军屯开始吧。”

“你回去之后,和兵部一起,牵头擬一个清查各地军屯和军队数量的章程,年后呈上来,和诸大臣再议一议。”

“今日议事便暂时到此为止,诸卿都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