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孙权的军事改革(2/2)
孙权对这六万精锐进行改组,以一万人为標准营,设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蠃鱼、赤鲤六营兵。
之后又把他亲自“发现”的年轻俊杰任命其中担任中层军官,比如朱桓、吕蒙、全琮、凌统、徐盛、贺齐、潘璋这些或者出身淮泗之地、或者出身江东本地的年轻人才都被他任用。
在自己的统领的主力军队之中,孙权不会给这些提拔起来的这些年轻军官授兵,转而採取一套全新的奖惩办法。
他设置了全新的“军衔”制度,然后设置配套的“亲兵”制度。
孙权参照后世的一些方法,结合当时的一些名词,创设了少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这六个等级的军衔。
每一级別的军衔代表不同的经济待遇,军衔每增加一级,就能获得军职以外的额外经济收入,除此之外,也能得到十名亲兵——由军队財政负责供养,不需要將领本人出钱。
除此之外,孙权上位以来,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功勋老將们的发展前景。
但凡是涉及到军功的层面,能用主力部队里的新人就用主力部队里的新人。
至於功勋老將们,除了周瑜、徐琨、吕范等与他关係亲近且个人品德良好的功勋元老之外,大部分都被他安排在江西、江北之地,执行守土之职,或者在比较安稳的地方担任行政官员,远离战乱。
比如他任命功勋元老、族人孙河为庐江太守,任命功勋元老、舅舅吴景为九江太守,统领他们的部曲私兵,守护江西江北的土地。
又把程普、黄盖、韩当、孙賁等人安排在九江郡和庐江郡的边地担任县令或关卡都尉,统领他们的私兵部曲驻守当地以防备曹操的势力。
功勋元老孙静被任命为中郎將驻守家乡吴郡,功勋元老朱治被任命为吴郡太守,治理吴郡。
这些功勋元老自孙权上位之后就基本上不参与大规模的征伐军事行动,孙权以此限制功勋元老们的军功获得频率,以降低他们进一步获得授兵的可能性。
至於內部征伐山越和向外討伐刘表的事情,孙权基本上都委任给自己主导的六营兵。
他让年轻军官们带领六营兵在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等四郡与山越势力、地方豪强势力展开交锋,积累军功、增强军事能力。
不断获得的军事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强了孙权的威望和统治力,这使得他限制元老功臣的手段並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所以孙权就感觉到了。
狠、贪、厉、色、霸这些问题对於一个乱世军阀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菜,才是原罪。
这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操作实施之后,孙权对所辖七郡之地的控制力度较孙策时期大大增强,自身地位也越发的稳当。
孙策执政时期,除了各郡郡城、县城和少数军事要塞关卡之外,郡县大部分地区都未能深入掌控,对於麾下土地的掌控程度十分浅薄。
而孙权执政之后,以丹阳郡为样本在各郡展开官府农庄建设计划,与本地豪强、山越宗族爭夺人口,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郡城、县城和军事关卡之外增设了农庄作为控制土地的抓手,使得孙氏政权的控制据点大大增多,据点多了,人口多了,开垦土地多了,收纳的赋税多了,那么统治力也就上来了。
说白了,统治力度的强弱就是徵税力度的强弱,古代王朝的强弱与否就看能否更好的可持续性的榨取民力。
越是能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古代王朝的军事力量就越强,国势也就越强,什么时候这种榨取能力下降了,衰弱了,这个国家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孙策时期,孙氏政权对辖区內的民力榨取能力相当有限,所以政权统治力很弱。
而孙权执政三年以来,这种榨取民力的能力直线上升,有了极大的增长,使得孙氏政权的稳固性和统治力大大增加。
这一点,从赋税数量和在册人口数量就能很好的判断。
直线攀升。
所以以张昭、张紘为首的孙氏政权行政官僚们对孙权这一系列的政策是很讚赏的。
但是这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