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一时瑜亮(1/2)

诸葛亮的讚嘆,让孙权很是愉悦。

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的霸气,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当今天下,是乱世,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永远是粮食,有粮食,就不怕没有人愿意效力,所以孔明,我不妨直说,我之所以可以弱冠提领江东,主要就是我手中的粮食稳住了军队,军队稳住了,就能稳住局势,不管有多少图谋不轨者,我都能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连连讚嘆。

“果能如此,扬州岂能大乱?孙討逆眼光精准,善於识人,不愧雄主!”

诸葛亮忽然提起孙策,倒是让孙权想起孙策伤重前后那一段时间的事情,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本来有些话他不想多说,可面对眼前的诸葛亮,却总有一种將心里话倾诉向他的衝动。

於是他缓缓开口。

“其实当初兄长伤重之时,支持我登位的人有不少,我的优势也確实很大,却也有一些人支持其他孙氏子弟登位,比如我三弟孙翊,还有伯父孙静之子等数人,不过兄长最后还是选择了我。

我还记得,当时兄长把我喊到床榻之前,对我说,临阵討伐敌人、率领千军万马纵横沙场,我不如他,除此之外,都是他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相信我能够继承他的位置,保住孙氏基业。

他还对我说,受伤以来,他反覆思量,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后面他想明白了,不是单纯只有几个刺客想让他死,而是整个江东的本土大族都要他死,杀死他的不是几个刺客,而是整个江东。

整个江东本土大族已经达成一致目標,就是要他死,今日不死,明日也要死,今日有三个刺客,明日就有三十个、三百个刺客,直到他死为止,而以孙氏当下的军力,也確实无法剷除整个江东的大族。

就算能剷除,把这些人剷除了,江东偌大之地,哪里有足够的人才能够协助治理呢?兄长说他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总觉得只要武力强横,就能统治天下,可直到临终,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而孙氏子弟中,他认为只有我足够冷静,身上没有轻率之气,也不曾肆意杀戮,为人严谨,虽然不像他,也不像父亲,却是唯一可能缓和与江东大族之间关係、继续维持孙氏基业的人。

所以临终之时,兄长嘱咐我,让我在他死后不要追究杀害他的人到底是谁,將此事揭过,不要再提,至少不要在孙氏基业不稳的时候重提,一定要以稳定为主,不要为了他的死让整个孙氏基业崩毁。”

“原来如此……”

诸葛亮心中惊嘆,嘆道:“没想到孙討逆临终前居然有如此感触,竟能如此劝慰將军。”

“我也没想到,那个我无论怎么劝说都不听、甚至还责怪我过於软弱的兄长能想到这一层。”

孙权苦笑道:“所以当兄长选择我作为继承人,还在临终之前说出那样的话,我还是有些意外的,那样英雄盖世乃至於目空一切的兄长啊,却在我面前流露出那般的脆弱和悔恨。

儘管我也很想把杀害兄长的混蛋拎出来千刀万剐,但是兄长临终的遗言我决定遵守,兄长耗尽英雄气才终於作出的决断,我不想违背,我不想让兄长对我的期待落空。”

诸葛亮扭头看了看孙权,斟酌片刻,轻声开口。

“那將军现在还有查清此事、惩处凶犯的想法吗?”

孙权沉默良久,摇了摇头。

“我一定是有的,从我本心出发,我自然想要把那些混帐东西千刀万剐,但是我的理智却告诉我,不能这么做,否则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就会再起波澜,兄长辛苦打下的基业也会倾覆。

所以我只能忍耐,也必须要忍耐,不能肆意妄为,可我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轻易消解呢?我父死於刘表、黄祖之手,被乱箭穿心而死,我兄长又死於小人之手,面颊崩裂,痛苦不已,每每念及,痛彻心扉!”

这话倒是一点不假。

孙权虽然不是江东杰瑞孙十万,但是那么多年和孙策的相处时光不是假的,感情不是假的。

孙坚死后,不到二十岁的孙策一手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族,硬生生打出一片天,给了当时尚且年幼的孙权极大的关照和庇护,可谓长兄如父。

所以孙权也不是没想过保护孙策,可他哪里能控制得了精力过於旺盛的孙策一个人刻意的策马奔腾去了卫士们都追赶不到的地方呢?

千防万防,防不住孙策那颗斗大的英雄胆,更防不住江东这片土地的集体意志。

只要不能把江东豪族全部剷除乾净,那么孙策之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孙权也只能嘆息。

诸葛亮陪著孙权一起安静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孙破虏和孙討逆若有灵,得知將军继承、维护孙氏基业,並且大破江夏、手刃仇人,一定会非常欣慰的,而若有朝一日,將军成就大业,成就不世之功,他们一定会更加高兴的。

所以,亮希望將军收起缅怀之心,將全部的精力用於未来的进取,用於整顿內务,用於增加军队,用於扩建农庄、储备粮食,如此,方能立於不败之地,愿將军明察。”

孙权心中微暖,抬起头看著诸葛亮双眼灼灼,抿嘴而笑。

一会儿,他伸手,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

“孔明,虽然我与你才见面不过数日,却总觉得你与我之间没什么隔阂,仿佛多年知心老友,很多话,我对旁人说不出来,对你却能说出来,我很高兴,今后,也请你伴我左右,不要离去。”

诸葛亮心下微颤,深吸一口气,忙点头表態。

“亮既然投效將军,便不会离將军而去,除非將军不再需要亮。”

“没有那一天的。”

孙权轻笑道:“孔明,你不负我,我不负你。”

诸葛亮抬头,略有些惊讶的看著孙权,正对上孙权那双同样灼灼的眼睛。

少顷,诸葛亮抿嘴而笑,只是一拜,没再多说什么。

孙权觉得他是老友,他又何尝不觉得面对孙权正有那种遇到命定之人的特殊感触。

所以,就把一切交给时间吧,他会用他的身体和全部的时间向孙权证明——他们两人,都没有看错对方。

数日之后,孙权带队抵达了夏口,在这里见到了担任江夏太守、为孙权处理江夏郡战后事宜的周瑜。

孙权令朱然、陆议等人先行返回柴桑办事,自己带著诸葛亮留下来,与周瑜见了一面。

周瑜知道孙权前往襄阳的目的,也为孙权前往敌人控制地区提供了帮助,现在一看孙权带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回来,便知道此人就是孙权心心念念的诸葛亮。

於是他笑著打趣。

“这位便是诸葛孔明吧?果然一表人才,將军多次与我谈起过你,往返见你三次,终於將你请出山,可真是不容易啊!”

诸葛亮赶忙向周瑜行礼。

“亮德行浅薄、学识不足,蒙受將军厚恩,得以追隨,自当竭力效命,九死不悔。”

诸葛亮在之前几日与孙权聊天的时候也大体上了解了当前孙权麾下地位最高、职权最重的一批人的情况,其中打头的就是周瑜。

而诸葛亮的重要性,周瑜也知道。

孙权对他详细描述过诸葛亮这个人身上的社会关係网,表示这是他吸取了孙策的教训之后而综合做出的判断。

周瑜感到很欣慰。

当年孙策犯下的错误他规劝不得,而现在孙权不需要他的规劝,也不会意气用事了。

於是他伸手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