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盛唐夜宴(……(1/2)

清河古镇。

夜色为这座千年古镇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 青石板路反射着临街店铺暖黄的灯光,游人如织,依旧热闹。但许多人的脚步, 都不由自主地停在了镇中心那片开阔的湖畔, 目光齐齐投向湖心。

湖心岛上, 花萼相辉楼灯火通明,璀璨得如同跌落在人间的一颗星辰。它的倒影在墨色的湖面上拉得很长, 随着水波轻轻摇曳, 仿佛水下还有一座同样辉煌的宫殿。

很多没能抢到入场券的游客此刻只能聚在湖边, 远远地望着那座可望不可即的楼宇, 脸上写满了羡慕与好奇。

“哎, 真想进去看看啊……”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叹了口气, 调整着长焦镜头,试图捕捉楼内的细节,却只能拍到模糊的窗棂和晃动的人影。

身旁的女伴正在刷着手机, 把刷到的里面宴会客人们拍的照片给他看,羡慕得不得了:“你看,里面真的好美啊,咱们下次一定要去。”

清河楼上, 许多登楼的客人拍到了刚才接送游客去花萼相辉楼时的游船如同流动星河一般的盛景,又听着耳边隐约传来的丝竹之声,更是心向往之。

而此刻,在花萼相辉楼内。

那束月华般的光柱照向舞台,那像是一面装饰以宝相花纹的圆形巨鼓,色泽沉静浓郁。忽闻羯鼓如裂帛之声,紧接着便是琵琶与箜篌的旋律如流水般漫过楼阁。

水晶帘在乐声中簌簌发抖,抖落满帘的灯影碎光。

两名舞姬踩着鼓点自光柱中旋出, 月白羽衣上缀着的孔雀石随着舞步轻颤,裙摆绣满的银丝云纹在月华下流转生辉。她们双臂如弱柳扶风般自然下垂,指尖绕腕动作轻柔,又说说不出的美感。

“感觉有点像是飞天……”秦月喃喃说。

直播间里飘过一行弹幕:【像是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秦月猛地点头:“对对对,像是飞天。”

这时候,在三楼的另一个包厢里,正坐着秦韶华和她的几位朋友。

秦韶华通过赵飞燕与路晓琪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她带着自己的舞剧《踏金莲》来清河古镇演出了几天,收获颇多,更是对幻音阁的舞台效果垂涎三尺。

从那以后,她就很关注清河古镇的演出动向。

这一次,花萼相辉楼开宴之前,她就已经留意到了,并且找路晓琪走了后门要到了几张票,路晓琪很大方地给了她一个包厢,于是秦韶华还带上了自己的三位朋友,都是文艺界人士。

“是龟兹舞!”她是舞剧编导,一看这两位舞姬的起手姿势立刻就道出。

她的朋友,有两位同样是舞蹈音乐专业出身,另一位却是影视编剧,闻言好奇道:“可是西域的那个龟兹?”

“对,就在现在库车一带。大唐本就是文化交融的时代,而且直到宋朝,龟兹乐依然是宫廷乐舞四部之首。”秦韶华点头,目光注视着两位舞姬,忍不住感叹,“路老板也不知道从哪儿找来那么多技艺高超的舞者……”

真是羡慕!

那两位舞姬张弛间尽是盛唐的开放气象,廊下灯架上的宫灯似乎都被舞韵惊动。

骤然间羯鼓节奏加急,舞姬旋身转入胡旋舞的妙境。"旋转如风"的身影在光柱中搅出环形光雾,腰间金铃随转速炸响,与箜篌高音交织成云雀穿帘般的脆鸣。

十二名乐伎执鎏金幡节从两侧入场,幡节顶端的宝珠折射月华,在藻井琉璃镜上碎成漫天星雨。

“好美啊!”所有人都抬头。

秦韶华的朋友,一位音乐剧导演却摇头晃脑:“你们都只关注舞蹈,却没有仔细听乐曲……这乐曲,要我来说,同样不逊色于舞蹈,真正动人。”

他侧耳倾听,如数家珍:“听见没?这开始的‘散序’部分……”

编剧打断他:“何为散序?”

“散序就是隋唐燕乐大曲的开始部分。”音乐剧导演笑道,“你们刚才可能没注意,但我可是听到了。散序的部分用了磬、箫、筝、笛递奏,层层迭进,渐次而来,是在铺陈氛围。现在是‘中序’,入了拍子,引出了歌头,箜篌和琵琶成了主奏……妙啊!”

编剧点头:“毕竟这出叫《霓裳羽衣曲》嘛,曲也是同样很重要的。不过,我可真没想到他们竟然是现场演奏!”

路晓琪给的票恰好都在一处,秦月挨着的包厢恰巧与秦韶华他们挨着,就隔了一道屏风。她们这会儿还在沉醉地看着大厅里的胡旋舞,比较安静,就将那边的讨论听得一清二楚。

顺着编剧的指引,秦月也将手机对准了大厅一侧稍暗的区域:“我去,竟然真的是现场乐师哎,你们看看,是不是很有宫廷宴会的感觉?”

在那儿竟端坐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宫廷乐师队伍。他们身着仿唐宫装的圆领袍衫,神情专注,仪态端庄,身边或抱或立着不同的乐器。

箜篌琴弦拨动,如珠落玉盘;琵琶轮指急促,似银瓶乍破;尺八呜咽,带来空远意境;方响敲击,发出清越冰冷的金石之声。

“有些乐器我都不认识!”秦月很惭愧地说。

直播间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今天能够抢到票进入到花萼相辉楼的人本来就不多,其中直播的更是只有秦月一个,因此一些看了现场照片和视频的人也都涌入到了秦月直播间,创造了她的直播历史。

【我认识一些,笙、萧、古筝、还有笛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