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刘镇抚以为如何?(1/2)

他也想起自己初入锦衣卫时的稜角,以及南京一行几乎摔得粉身碎骨的教训。

国法要持,但路也要走下去。直愣愣地撞上去,除了头破血流,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

他抬起眼,看著忐忑的王振,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查,自然要查。锦衣卫职责所在,岂能因涉勛贵便畏缩不前?”

王振脸色一白,刚要说什么,沈藤却话锋一转:“不过,办案要讲究方法。武安伯乃朝廷勛戚,声誉攸关,不可不慎。

你带人,先从粮行帐目、仓储存粮、市面交易记录查起,所有证据务必扎实,人证物证链要清晰无误。至於武安伯府那边……。”

他略一沉吟,指尖在案桌上轻轻一点:“先不必直接触碰。待我们手握铁证,我自会以请教漕运旧例为由,先去拜会一下武安伯。听听他老人家怎么说。”

王振愣了片刻,旋即恍然大悟。沈千户这不是退缩,而是以退为进,先礼后兵,把扎实的证据摆出来,再给对方面子,让对方自己选择是断尾求生还是硬扛到底。

这法子,既办了案,又全了官场面子,不至於结下死仇。

“卑职明白了,卑职这就去办,定將帐目、仓储、市面往来查得清清楚楚,铁证如山。”王振的声音里多了几分底气,躬身退下时,脚步都轻快了些。

沈藤看著他离开,微微頷首。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这北镇抚司,他需要王振这样熟悉基层、懂得分寸的人。

午时前,镇抚使刘长友果然笑吟吟地来了,邀他前往醉仙楼小酌。

雅间內,酒过三巡,刘长友便看似不经意地提起了武安伯府,言语间多是“勛贵体面”、“人情世故”、“和气生財”之类的暗示。

沈藤举杯聆听,面带微笑,既不反驳,也不应承。

待到刘长友说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放下酒杯,嘆了口气:“刘镇抚提点的是。为官一任,確实不能只知猛衝猛打,还需顾及同僚情面,朝堂体统。”

刘长友面上一喜,以为说动了他。

却听沈藤话锋接著道:“只是陛下近日因京师民生艰难,屡次垂询米价之事,甚至责问过顺天府尹。

我等若明知有囤积居奇、扰乱市场之行径,却因牵涉勛贵而置若罔闻,万一哪天陛下问起,或是被都察院那帮御史风闻奏事。届时,恐怕你我都难逃失察之咎啊。”

他语气诚恳,仿佛全然在为刘长友考虑:“依卑职浅见,此事不如明查暗访,掌握实据。若与伯府无关,正好还武安伯一个清白。

若真有其事,我等先私下与伯爷通个气,想必伯爷深明大义,自会处理家奴,整肃门风。

如此,既办了案子,安了民心,全了朝廷体面,也顾全了勛戚情谊。刘镇抚以为如何?”

这一番话,绵里藏针,既点明了皇帝的关注,又给出了更圆滑的解决方案,还把最终决定权看似交给了刘长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