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暂返沙贝(2/2)

梁秉忠抿了口茶,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废料?废料换了大笔银子,也算物尽其用。沙贝?”他轻蔑地摇头,“南海边上的穷地方,打退几股海寇就得意起来了?还想搞冶铁?痴人说梦!隨他折腾,掀不起什么风浪。”

初六清晨,车队规模大了不少。

原来的二十二人,加上匠户二十多人,还有新买的冶铁工具和备用铁料。

骡车增加到五辆,浩浩荡荡离开佛山。

陈子壮望著队伍,对张家玉和陈运说:“现在最要紧的,是把匠师傅和他们的家眷平安送到沙贝安置。招募织工的事,可以缓几天,等他们稳定下来再说。”

张家玉附和道:“先生考虑得周到!匠人刚离开家乡,拖家带口,得先安顿下来。沙贝根基稳了,他们才能安心干活。这时候再去顺德,恐怕后方不稳,人心不安。”

陈运也点头称是。

车子到镇口,陈子壮掀开帘子回头望去。远处佛山联防的高墙矗立在晨光中,墙內铁水流淌、富庶森严,墙外却是无边无际的难民窝棚,贫苦挣扎。他指著这番景象,对张家玉感慨道:

“佛山铁水奔流,富甲岭南,可养活的只有豪强和行会头目!真正赋予铁生命、付出血汗的匠人,却像墙外的流民,朝不保夕。这不是『万物一体之仁』!沙贝这把火,虽然微弱,但一定要不同!要让匠人吃饱穿暖,技艺受尊重,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才是『致良知』在实事中的真义!”

回去的路很长,陈子壮和张家玉特意与赵老炉、王金声等匠人一起走,边走边聊。

张家玉问起冶铁用料:“赵师傅,像矿石、木炭、石灰这些,去哪里买比较好?”

赵老炉一一道来:“回先生,矿石最好用英德、韶州的,杂质少、容易化。木炭要硬木烧的,火旺耐烧,新会、高要那边出產多。”

陈子壮则结合自己的了解,谨慎地问道:“听说泰西有『高炉』,规模宏大,出铁很快?不知道和佛山用的炉子比怎么样?还有,风箱是不是风力越强越好?铁水炼成后,成分好坏怎么判断?”

赵老炉面露惊讶:“老爷居然也懂这些?老朽佩服!那高炉,只是早年听闯荡的师傅稍微提过,没见过实物。想来肯定是个大傢伙,得用巨木大石才能造。风箱风力大固然好,能鼓旺火,但也得和炉子搭配,不然风力太猛反而会让炉心变冷,或者导致铁水喷出来伤人。至於铁水成色,全靠老师傅的眼力!看炉火顏色,看铁飞溅的样子,老手一眼就能看出七八分。这都是几十年经验积累的,光靠嘴说说不明白。”

傍晚时分,村口值守的团练什长远远看到这支大车队扬著尘土而来,马上派人跑回村里报信。

车队到达时,庞嘉胤、陈子升、陈邦彦已经带著一些团练军官和书院学生等在村口。

庞嘉胤一身短打扮,看见匠人们的身影,顿时瞭然:“总练回来了!这一定是佛山请来的铁匠师傅!好!都是实实在在的干活人!”

陈子升笑容温和,上前招呼:“各位师傅、家眷,一路辛苦了!住房和饭菜都准备好了,条件简陋,还请多包涵。先安顿下来休息吧。”

匠人们看到这安寧整洁、人人面色红润的村庄,团练兵士虽然警惕但没有恶意,村后炊裊裊、房屋整齐,一直提著的心终於放下了。

赵老炉嘴唇哆嗦,喃喃道:“到了,总算有地方安家了。”

王金声、罗硬山等人也露出放下心来的笑容,紧紧握住家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