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格物求真(2/2)

陈子壮话音刚落,林承曜就忍不住站了起来,仍旧固执地质疑道:“夫子,学生觉得您这话有些偏了。朱子注《大学》中的『格物』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穷理』说的是要穷究天理人心,明心见性,体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中庸》也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感悟天地和谐、大化流行,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大道。”

他指著那些尺、秤、沙漏,语气带著不满:“可夫子所说的测量记录,錙銖必较、刻板繁琐,这不是捨本逐末,成了工匠胥吏的小道吗?这和圣贤所求的『明明德』、『止於至善』有什么关係?只怕偏离了圣学的根本!”

面对质疑,陈子壮神色不变,从容回应:“承曜引朱子之言,尊崇圣学,心意是好的。但阳明公也说过:『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本是一体,不能割裂。你说要感悟天道,难道能全凭心中空想吗?”

他话锋一转,直指核心:“《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圣人尚且如此戒绝主观,格物致知,又怎能脱离具体事物,陷入空想?”

他拿起木尺,指向日晷模型:“《尚书·尧典》写尧帝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如果没有圭表测量日影长短、精確计算时辰节气,怎么定农时、指导百姓耕种?这难道不是实证测量?”

他又指向秤桿:“《周礼·考工记》写『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悬)』。建造都城,如果不用准绳规矩、水平悬垂做精確度量,怎么建立宫室、確定方位?这不正是『谨权量,审法度』的实践吗?”

陈子壮目光炯炯,看向林承曜:“圣人也重实证。孔子向师襄学琴,必定反覆练习,体察音律精微、指法奥妙,直到『曲得其情』,才能沉浸到『三月不知肉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测量』与『復验』?”

他最后总结道:“因此我说:格物的基础,在於精確度量、系统观测、详细记录、反覆验证、求得真知。这不是小道,而是破除虚妄臆想、求得事物真知的不二法门。尊重观测到的事实,圣贤也是如此。这正是阳明公『知行合一』中『行』的根基,也是我所悟『唯物』的起点。万物规律,客观存在,不隨人的意志改变,只有通过精確度量、反覆观测,才能接近它。”

眾人不免陷入沉思,一时间竟无人说话。

见无人说话,陈运猛地站起来:“夫子,学生懂了。阳明公说『事上磨练』,这『格物』之法,正是『磨练』的工具。就像军中练射弩。”

他努力回想:“以前读《纪效新书》,戚少保也强调『射贵有准』,但怎样才算准?如果只说『百步穿杨』,那是空话!应当实际测试:哪种弩机,用什么箭,抬多高,在多少步外,能射穿什么甲?把这些记下来,反覆操练验证,士兵练习才有真准头。这就是把『格物』用到『致用』。”

眾人看向陈运,其中陈邦彦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激动,仿佛看到了知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