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谈茶政(1/2)

蔡襄拋出茶政的话头,实则是想劝退方仲永。

他可不认为十三岁的方仲永能懂什么茶政。

况且,进了『梅鹤书会』,意味著得与满朝守旧派为敌,方仲永年纪尚轻,或看不清这里面的风险,也未必有觉悟捍卫本心。

劝退是最好的选择,起码,再成长个十来年,视其做派再决定引荐与否也不迟。

方仲永却不知蔡襄的心思,心想,好在自己研究过北宋的改革与变法,这其中曾经歷过数次茶政改革,若论茶政,他有信心。

至於『何谓茶』这个话题,反倒是击中了方仲永的软肋,北宋的茶文化与现代的茶文化略有不同,如果回答说“茶,熬夜必备,醒目通神也。”或者扯上『奶茶文化』,那必然难令蔡襄满意。

好在这段时间他身在吴家,吴芮时常会给他讲解茶事,贡茶由来、斗茶细节、茶百戏等也都有了系统性的了解。

稍稍整理著脑海中宋人对茶的概念,近来,他发现,不知为何,穿越之后他对记忆的调度能力似乎有所增强。

思索片刻,方仲永决定引用《富国策》中对茶的概述,从容应对道:“茶,並非古也,源於江左,流於天下,浸淫於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夫茶之为民用,等於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这回答,直接说到蔡襄心坎里去了,饮茶者,不分君子小人、贵贱贫富,人人好茶,茶不离手,说得恰如其分。

“茶,军需战备也,夷狄餵以牛羊,奶增,餵以马苗,驃快,夷狄多食肉,难通便,茶可解腻,四方夷狄依赖也。

故而从唐至今,有『茶马互市』各取所需,可对?”

蔡襄抚掌笑道:“恩......不错,那......可知何为茶政?”

“茶政,榷茶也。

起於唐,朝廷垄断茶叶產销,严禁民间自產自销,民利被断绝,因此引发官民矛盾,力主推行榷茶制的宰相王涯自『甘露之变』被杀,榷茶仅推行两月有余,即告失败。

自太祖立国,守內而虚外,茶耗颇巨,遂行唐之榷茶,置茶案、榷货务、茶马司、山场垄断经营,推行『茶户』制度,茶农世代承担茶叶生產之责,

由山场统筹监管,所產茶叶皆没入山场,山场负责存储、贩运、稽私,其职受转运使所辖,钱利则归三司,可对?”

蔡襄半张著嘴,竟是挑不出半分毛病来。

而方仲永的言论还在继续,“至太宗,对辽战事不利,边疆粮草军需与日俱增,至太平兴国二年,太宗初改榷茶之制,推行『入中法』,如有商人自愿向边疆运输粮草者,可凭物资数额获得『交引』,可至指定地点兑换茶、盐、药等。”

“而西南边陲,交通不便,茶利难以补充中央財政,且无法驱使茶商向沿边输送粮草,故特许“川陕两广听民自买卖,叠收其税,禁其出境。

真宗时,『入中法』虚估粮价严重,朝廷反而亏损,遂改『贴射法』抑制虚估,商人以为无利可图,响应平平......”

方仲永滔滔不绝说著,又將从吴芮那听来的北苑茶事娓娓道来,蔡襄听得呆若木鸡。

突然,方仲永话锋一转,“蔡兄此前曾言及『牵涉茶政』,或是与茶利暴跌有关?”

话锋转得太快,蔡襄听得心头骤然一紧,那双总含著春山雾靄的眸子此刻圆睁如镜,紧紧將眼前少年烙进眼底。

本想找个难缠的话题,让方仲永知难而退来著,这下倒好,踢到铁板的人反而是他自己。

能从唐朝茶政谈到今朝茶政,蔡襄不认为方仲永这是在瞎问,肯定是基於茶政上的积弊所进行的合理推断。

“不错!看来,这封引荐信,不寄是不行了。”

蔡襄说著,绕到漆竹凳前坐下,隨手將摺扇往桌上一搁,自嘲道:“我本打算为难你一番,使你知难而退,倒显得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