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杨公太师(2/2)

方仲永半张著嘴,一时之间,竟无语凝噎。

“喜欢也无妨,公平竞爭吧!”

“不是......”

方仲永才要出言解释,哪知王安石已经打起鼾声来......

鸡鸣时,方仲永於浅睡中醒来,没办法,王安石的鼾声使他无法睡得安稳。

午后,吴芮租来两辆宽敞些的马车,一辆用来运行装与团茶,一辆则承载五人出游。

待行装收拾妥当后,吴芮领著眾人来到后宅祠堂。

进了祠堂,只见吴芮点燃三柱清香,叩拜祖宗牌位后奉上清香,奉香时,口中念念有词,方仲永却是听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的目光扫过吴家祖宗牌位时,心头却生出纳闷来,为何牌位上会有一个“杨公太师”的牌位?

方仲永带著疑惑,跟著吴芮登上马车。

吴芮坐於车厢后位。

方仲永则坐到右侧去,接著王安石上来挨坐在他的身边。

吴琼则坐在左侧正对著方仲永,吴生对著王安石,一行人便这么的踏上了旅途。

当马车很快行至城门时,城门口有一道身影正招著手,竟是知县刘炳昌,应是来送行的。

只见其上前与吴芮打了声招呼,並递上一个铁牌,道:“此乃北苑漕司行衙下发的凭证,当心收好。”

吴芮点头接过铁牌,上面鐫刻著“北苑漕司”四字,待收系腰间,便挥手与刘炳昌道別。

出了城门,一路向南。

一路上,吴芮闭目养神,王安石的目光则紧紧嵌在吴琼身上,吴琼却是双手捧著精致的脸蛋朝著方仲永,今日出门,她特意化了淡妆。

方仲永回想起昨夜王安石小友一席话,未免尷尬只得迴避起吴琼的目光。

“吴叔父。”

走了一段路,方仲永终於按耐不住心头疑惑,问了起来,“小侄心中有一疑惑……”

话音未落,吴芮已是睁眼笑道:“自打出了祠堂,便见你心事重重,想必是困惑吴家祠堂內为何会有『杨』姓牌位吧?”

“恩……吴叔父,这『杨公太师』何许人也?为何会被供奉於吴家祠堂呢?”

吴芮面对方仲永的提问,沉吟道:

“此事说来话长。”

王安石也颇为好奇,便开口道:“舅父,路长苦闷,不如细讲。”

吴芮笑道:“既如此,那可听好。”

“此事,还得从唐末开始讲起,那时武镇跋扈,世道纷乱,有一对杨氏夫妇为躲避战乱,便隱入这茫茫武夷山中以採茶为生。

相传,一次偶然机会,杨氏夫妇採茶归途中因睏倦休息,正值夏日炎炎,竹筐中的茶叶经日晒萎凋,杨氏夫妇发觉后便用手揉捻,不想竟散发起清香来,这便是萎凋、揉捻、烘焙制茶工艺的由来。

杨氏夫妇宅心仁厚,不但没有独占这份制茶工艺,反而传授给武夷山民,从此,山民们得以取代了此前仅將茶叶捣烂药用的原始方法。

而吴家祖上也曾隱入武夷山躲避战乱,机缘巧合之下得到杨氏夫妇的制茶传承,后来世道太平,我的祖父回到金溪,靠著杨氏的制茶工艺经世,这才有了如今殷实的家境,吴家才能迈入书香门第的行列。

吴家感念杨氏的恩德,故而將其牌位供奉於祠堂。”

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吴家祖上还有这等奇遇,不由得嘖嘖称奇,並感慨那“杨公太师”无私奉献的品质。

黄昏之际,马车便踏入福建境內的邵武县。

一行人进到县城中,於当地的土楼客栈中落宿一晚。

次日清晨,一行人再度上路,向著建州建安县而去。

临上马车前,王安石驻足回望远处山景,心头感慨道:

“闽山叠翠,远望武夷云窝奇崛,九曲澄碧,较之临川烟雨,还真是別有一番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