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傻子(1/2)

臥槽,这么快?

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华夏速度不是凭空出现的。现代的华夏人就是古代华夏人的后代嘛,一切的果实都来源於当年的开时节。

洪门號的船舱里,两桿燧发枪被拆成了零件,摆得整整齐齐。刘子敬背著手研究了下这两套零件,啥也没看出来。

大明的工匠水平没的说,刘子敬嘟囔了一句,“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咱们仿造的枪跟原装的差在哪儿。”

“实际上也没有差別,仿造很成功。”

宋应星捋著鬍子,怡然自得,“问题出在燧石上,仿造枪用的燧石质量差,打火成功率就低。”

李护院一挑大指,“我怎么就没注意这点?仿造枪用上我手里的燧石,一下子就变好枪了。”

济州岛的燧石是宋游派人,从登州採购的,原產地在枣庄,那边的燧石矿歷史悠久。

很悲剧地,李朝和倭国都不出產燧石,他们平时使用的火镰都是从华夏进口的。这也是文明最先出现在华夏的原因,学会用火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曙光嘛。

所以济州岛需要燧石的时候,只能从华夏大陆打主意。

传说中的用火——燧人氏钻木取火,真实的用火——用燧石打火。

唯一真正钻木取火有实用价值的,是易洛魁取火器。可你那边拽著绳子,费劲巴力钻半天,这边两块石头啪一打,火星出来了,你要是古人你用哪个?

上古时代最强大的人类部落,大多都聚集在露天燧石矿附近。

比如最强大的印第安用火文明出现在九千五百年前,在德州的阿利贝茨燧石矿区。欧洲最早的用火文明出现在六千年前,在比利时的斯皮耶纳燧石矿附近。

华夏的用火文明出现得最早,十万年前就有了用火的强大部落,所谓伞盖顶旧石器部落遗址,也是出现在湖南常德澧水的露天燧石矿附近。

啥?人类用火文明发源於非洲?从非洲大裂谷走出来的?这个——西方的歷史结论吧,可以参考,不能无脑全盘接受。

咱们从地下挖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真实,得尊重事实。

好吧,扯远了,总之华夏燧石是不缺,用来生火做饭、防御野兽毫无问题,但用来打火放枪,就出问题了,质量不大行。

燧石这东西相当耐用,一块燧石能用好久。李护院手里的原装燧发枪用的燧石,是在澳门从法国人詹姆男爵手里直接接手的欧洲燧石,还有不少的存货。

仿造枪用的山东燧石,虽然跟欧洲燧石差別很小,可是用在火枪发射这么精密的玩意上,微小的差距就被放大了。

刘子敬一拍脑门,“怪不得毕懋康的燧发枪方案没被崇禎朝採纳呢,大明的工部肯定是试验过了,燧石打火不大可靠。原来没有人是傻子,对先进的东西视而不见。”

火绳枪改燧发枪,加上精密的打火装置要多费不少劲,结果击发率下降了,总体战斗力没有提高,还不如老实用火绳点呢。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大明工部当初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燧发枪打火不受天气影响,下雨也能正常发射。

大明的火枪主要用来防备北方蛮夷,这边气候乾燥,燧发枪的优势相当不明显,大明工部的结论在这个应用场景没有问题。。

后来满清继承了大明的结论,坚持用火绳枪。然后,使用火绳枪的清兵在缅甸被使用燧发枪的土著吊打,吃了很大的亏——那边几乎天天下雨啊。

宋应星不知道满清后来的悲剧,他得出了跟当初大明工部官员同样的结论,“钦差大人,咱们华夏的燧石不行,不適合燧发枪的使用,放弃吧。”

技术结论由科学家出,但最终拍板的人是刘子敬。他略一思索,“此事再议,我要问问埃文,欧洲的优质燧石是什么情况。”

刘子敬比大明工部官员和宋应星有个优势,他有国际视野。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铁锅能运欧洲去,欧洲的燧石就不能运大明来么?

燧发枪的速射在军事上的优势无与伦比,不能轻易放弃。

李护院掂了掂手里的欧洲原装燧石,“少主,咱们出兵欧洲,把优质燧石原產地拿下来。”

咳咳,你这个狂热的好战分子。嗯,这个精神值得表扬,不过暂时不现实。

你是不知道欧洲有多远,跟这个时代大多数人一样以为弗朗机和红毛鬼都是南洋小国是吧?你要是问问海贼公子郑森,或者手里有世界地图的方以智,就不会提出这个不靠谱建议。

“仁军啊,欧洲离咱们这里,海路有接近六万里,货船要走一年。”

李护院张大了嘴巴,“原来红毛鬼和弗朗机人来咱们这那么不容易。”

刘子敬微笑,“还不是钱闹的?咱们大明有他们造不出来的玩意啊,为了赚钱,欧洲人只能拼命。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华夏,肯定不是搞慈善来的。”

宋应星朝刘子敬拱拱手,“辟疆老弟,你的燧发枪问题已经解决了,老朽这就告辞回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