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清凉殿奇闻(2/2)

不知不觉就到了御所。跟紫禁城比,御所基本就是个地主大院,建礼门、承明门也都小气得很。

不过建礼门平时不开,园基福引著刘子敬从宜秋门入宫,绕过举办大典才启用的紫宸殿,直奔陛下平时居住的清凉殿。

御所非常朴素,屋顶都是檜树皮铺的,没有琉璃瓦。看起来没有紫禁城威武,但刘子敬觉得,这其实挺好的。

房屋低矮,反而给人舒適宜居的感觉。

而且院里有树有水,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斜月在天,照在清凉殿前的樱树上,樱正开得烂漫,確实不错,至少是个人住的地方。

这个年代的紫禁城刘子敬去过,为了安全一棵树都没有。而且为了防虫蚁,地基灌铅,这尼玛就是找死。

所以,皇帝只要能自己做主了,就都下意识逃离那块死气沉沉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跑到豹房去,满清的皇帝则喜欢住颐和园、圆明园。

皇室资金紧张,一路上见到的僕人非常少。

跟著园基福进了清凉殿,更是发现,殿里没有侍者之类的人存在,就一个小孩子孤单坐在榻榻米上。

刘子敬愕然,他根本就不知道绍仁天皇多大年纪,也没打听,下意识以为是个成年人。

尼玛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个屁国家大事,召见我能有啥事啊?

陛下跪坐在低矮的榻榻米上,一下子少了许多的威风。

其实倭国有龙椅的,紫宸殿里就有一把,叫“高御座”。

但倭国人跪坐惯了榻榻米,除了重大仪式,陛下不坐龙椅。所以整个倭国龙椅只有一把,到了现代也一样。

2019年德仁天皇即位,特意把龙椅运到江户御所,仪式举办完又给运回来了,龙椅基本是个摆设。

进了清凉殿,刘子敬立刻收回了自己“御所这里很宜居”的评价。

清凉殿里灯光昏暗,而且非常瘮人。

陛下左右各放了个石头狮子,这没什么。身后掛了两个高高的白色幔帐,上面还镶嵌了黑色的竖条,整的殿里跟灵堂似的。

陛下身穿玄服,孤单地坐在那里,昏暗的烛光下,显得非常悽惨。

这是咋回事呢?倭国人怎么喜欢这么布置房间?这事的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倭国落后,派了不少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先进礼仪。

然而,盛唐的贵族们,不怎么在意小岛国人的想法。办红事的时候喝酒高兴,就把番邦使者给忘了。

倒是办白事的时候,这帮主动贴上来的孝子贤孙会被叫去磕头。

结果遣唐使们见到的上国礼仪,全是白事的,认为办大事都该这样,就稀里糊涂给学去了。

当然后来交流多了,慢慢知道了情况。但那是很久以后,倭国的风俗已经定型了,改不了了。

至今倭国婚礼还穿黑白两色衣服,这是被华夏先祖的老六做法给害的。

来的时候刘子敬已经想好了,说啥不能给天闹黑卡磕头。上前躬身意思了一下,“大明钦差、隱岐守峨眉峰参见陛下。”

带上“大明钦差”字样,这就为不磕头找到了理由。虽然不传旨的话,他不是钦差身份,但这里刘子敬故意混淆了下。

小孩子皇帝绍仁嘴里吐出一连串模糊不清的倭语,刘子敬听迷糊了,我不懂倭语啊,圆基福还不赶紧翻译!

其实他懂倭语一样听不懂,这叫“鹤音”,確实得专门有人翻译。

不过圆基福没翻译,反而一躬身,面带奇怪的神色退了出去,把绍仁和刘子敬两个人留在了阴森的大殿里。

原来鹤音是命令园基福退出的。

等园基福听令退出,还走远直接离开了,一直面无表情的绍仁忽然站了起来,急急跳下榻榻米,跑到了刘子敬身前,忽然扑通跪倒,“绍仁参见上国天使。”

原来你会汉语,还说得挺溜,我可为是不是给你磕头犹豫了很久,你这是什么情况?这要传出去,可真是奇闻。

磕完头,绍仁一把抱住刘子敬的大腿,死活不撒手,“峨眉大人,峨眉大人,请你行行好,一定要救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