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五六月(2/2)

鑑於这事紧要,赵暘也不好犯懒,待回到住宅后,便即动笔。

两日后,即五月初十,赵暘犒赏三军,非但宰羊煮肉慰劳军士,先前许诺的赏金也不曾忘却,只不过人数眾多,便叫杨文广、王果、郭逵三人代劳,將杀敌的赏赐逐一分发给三路宋军,令三路宋军大为雀跃,对赵暘自是愈发信服。

至於对將领的赏赐,那就得等朝廷的回应,运气好能升一级官职,运气差就只能升一级爵位,聊胜於无,谁让別勒诸族本就不是什么强敌。

同日,赵暘与高若訥的报告先送至京兆府,夏安期先观阅了一遍,毕竟京兆府是陕西四路的后方,他有权得知此事。

观阅之余,他私下抄录了一份,派人送至父亲夏竦手中。

別看夏竦在朝野名声不佳,但在西夏这块上,夏竦称得上尽心尽力,之前若非有赵暘与高若訥赴陕,夏竦还得再顶几年。

就如同高若訥的考量,夏竦也认为必须严密盯著夏辽之战,为此他又跑了一趟渭州,与高若訥商量此事,甚至提出再派一支使团前往西夏。

为此高若訥也有些犹豫,毕竞派使团严密监视夏辽之战这种事,其实西夏是颇为反感的。

去年赵暘率军赴夏观战,其实是侵犯了西夏,只不过没藏讹庞知道赵暘乃宋国官家跟前宠臣,再加上之后赵暘又搭上了没藏氏,西夏也就不好再追究此事。

如今赵暘刚回国,他陕西便再派使者前往西夏,这未免有些不將西夏当回事。

思前想后,高若訥还是不好做主,犹豫道:“待我与赵暘商量一番,他与那位没藏太后有——旧,以他的名义出面,至少那位没藏太后不至於反对。”

大概夏竦也略有听说赵暘与没藏氏的事,见高若訥提到这事,表情难免有些古怪,不过这事终归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他也不好接茬,交代了几句便告辞了。

当日傍晚前,高若訥就向赵暘提及了此事,赵暘想了想觉得也无不可,遂道:“我写一封信给没藏氏即可——不过,以何人为使?”

高若訥想了想道:“知凤翔府曹颖叔如何?元昊故时,他为夏国祭奠使,对西夏之事也算略知。”

於是赵暘便在给没藏氏的书信中写上了曹颖叔的名字,隨即將信交给高若訥,叫高若訥派人送至曹颖叔手中,好叫后者带著这封书信去见没藏氏。

仅五日,知凤翔府曹颖叔便收到了高若訥的公函,附加赵暘写给没藏氏的书信,不敢怠慢,带上三百骑兵便踏上了前往西夏的旅途。

事实上在赵暘看来,曹颖叔实不必如此急切,毕竞他对没藏氏讲述的战略关键就是拖,只要西夏不是急著报復辽国,贺兰山及摊粮城那块且不论,河曲、唐隆、金肃那边,三五个月没有什么异动,也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事。

至於辽主再次教训西夏,那就更久远了,萧孝友返回上京少说就得两个月,之后还要再次集结兵马,上次辽国足足耽搁了小半年,天晓得这次耽搁多久?

果不其然,待等到五月中旬的末尾几日,曹颖叔作为宋国使者抵达兴庆府,受没藏氏的许可,允许逗留西夏境內,此时他陆续发回给陕西的消息,更多的还是讲述摊粮城一带的战况,对贺兰山的辽军一笔带过。

可见当初赵暘猜地没错,耶律敌鲁古的军队在经歷贺兰山那场战事后,已无復战之力,估计还是那些称作阻下的僕从军不愿再蒙受更大的牺牲。

至於河曲的夏军,即讹都移、猥货、洼普、乙灵纪几人所领的军队,曹颖叔也曾带人去观瞧,对其建造的营寨评价了一番,別的就没了,毕竟西夏听取了赵暘的建议,放弃了强袭金肃、截断唐隆的战略,確实也没什么可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敌鲁古也注意到了西夏的反应,遂命耶律仆里篤代替耶律高家奴攻摊粮城,叫后者前往唐隆镇,协助该地辽军的驻將萧叠里得。

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了。

五月下旬时,侍卫亲军马司副指挥使周美,携其孙永清,抵达渭州,赵暘闻讯出城相迎。

莫觉得周美是副指挥使,就以为他是侍卫亲军马司的二把手,因为宋国的官职时常出现长期的空缺,就好比殿前司都虞候曹佾,看官职是殿前司的三把手,实际上前两个官职长期空缺,周美这个副指挥使也不例外。

当然赵暘並不是因为周美的官职而出城相迎,主要还是因为周美是昔日范仲淹提拔的部將,当初范仲淹交给赵暘的书信,就有给周美的。

只不过范仲淹当时已多年不在陕西,更不在朝中,不知周美当时前往益州视察当地禁军去了,直到后来得知周美在益州,遂又派人写了封书信给周美,才有周美此次前来陕西,就为亲眼见见赵暘这位受到老上司范仲淹极力称讚的少年俊杰。

如今一见赵暘亲自出城相迎,周美对这位少年郎更是印象极佳,交谈片刻后,便一同进城前往州府。

之后赵暘设宴为周美接风,高若訥也有出席,不过他对周美自然是不冷不热,毕竟他可是身兼枢密副使与参知政事的“双料副相”,就算周美已经是宋国武官中官职最高的那一批,地位也不及他,若非看在赵暘的面子上,他都不会出席这场筵席。

好在周美早就习惯了文官的傲慢,再加上赵暘、张亢、杨文广、王果、郭逵等人都对他极为热情,自然也不会去计较高若訥的冷淡。

次日,赵暘领著周美祖孙二人参观了渭州自编户齐民以来的成果,隨后又到镇戎军以及怀德军路的平玛、贝玛二地看了看,令得知宋国疆域实际北扩了近二百里的周美大为讚嘆,感慨之余,终於提及了来意,將孙儿周永清推荐给了赵暘。

没错,早年丧子的周美千里迢迢从益州赶来见赵暘的目的,就是为了將唯一的孙子周永清託付给赵暘。

毕竟赵暘虽是文官,但几次掌兵出征,斩获不俗,也令他成为宋国最年轻的將帅。

周美年轻时眠霜臥雪,如今上了年纪身体已大不如前,逐渐退居二线,自然希望有人能替他照拂孙儿。

而面对周美这一恳求,赵暘欣然答应,哪怕他並不清楚周永清的才能。

当然,有能力固然好,没能力其实也没大碍,以赵暘现今的位置,任人唯亲其实並不算贬意,毕竞亲也意味著知根知底。

就好比种诊,若非是种世衡的次子,赵暘怎么敢一上来就任命其为天武第五军的副指挥使?朝廷又怎会默许?

周永清也一样,就凭他是周美的孙儿,他就有资格在赵暘麾下出任都监之职,有能力就掌精锐,没能力就领后勤,只要勤勉不出大差错,保个官职自不成问题。

六月,夏辽两国看似暗流涌动,不过明面上的战事却並未升级,只不过河曲及三川口一带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仿佛隨时就有开打的可能。

相较局势紧张的西夏,宋国陕西风平浪静,此前接受编户齐民之策的诸部落,也都逐渐適应汉羌混居,有事不再找族长而是找官府人员处理,包括別勒、

赫连二族。

直至七月初,文同那位远房堂叔苏洵,终於带著妻儿抵达陕西,经永兴军路来到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