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战定(2/2)

唐世的护卫遂將事情经过一说,包括明珠高岗趁机率残存的族人撤离战场。

赵暘心下恍然,又瞥了一眼明珠德吉的首级,心下稍有几分佩服,毕竟他也看得出明珠德吉这是自知求生无望,索性用自己父子、侄子一乾亲人的性命,来换取其余族人的生存前提是宋军事后不对其族人赶尽杀绝。

“逃了就逃了吧——眼下右翼战况如何?”

“回赵帅话,眼下右翼正在围攻別勒骑兵—”

“唔。”

在询问的期间,赵肠亦眺望著战场,依稀也看得到別勒骑兵正遭到他宋军各部的围攻,人数急剧缩减,估计过不了多久怕就要全军覆没。

於是他將目光投向战场左翼,看向最为惹眼的黄羊骑兵此时的黄羊部落族长甲尔,仍在犹豫於是否要拼死相救別勒,以至於他麾下近三千黄羊骑兵暂无任何行动,看上去与整个纷乱的战局格格不入。

这个甲尔—

赵暘微微摇头,隨即谓跟前的传令兵道:“也差不多了—传令郭逵,叫他去投降甲尔。”

“是!”

而与此同时,郭逵正与杨文广麾下都监冯美、王果麾下都监应飞一同围杀同样试图营救別勒与巴吉尔的赫连族骑兵,在一番围攻下,將二千余赫连族骑兵杀至仅剩八九百人,再有片刻就能令其全军覆没,此时赵暘的传令兵来到他身旁,气喘吁吁道:“郭都监,赵帅有令,命你出面劝降黄羊部落的甲尔。”

“赵帅要结束此战了么?”

郭逵立即反应过来,在转头看了一眼数百步外並无异动的近三千黄羊骑兵后,接了命令,带著寥寥二百余骑去见甲尔。

远远望见郭逵不再围攻赫连族的骑兵,却向朝自己一方而来,甲尔摩下近三千黄羊骑兵难免出现了骚动,刚要有所反应,却被甲尔喝止:“宋人若要对我等不利,不会仅派寥寥二百余骑兵前来,不必惊慌,且看对方意欲何为?“

说这话时,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

在他看来,此时宋军派区区二百余骑兵前来,应该就只有劝降一途。

果不其然,郭逵亲自率二百余骑兵来到黄羊部落阵前,隔著数十步朝后者喊话:“甲尔族长可在?”

甲尔自然也认得郭逵,拨马而出,拱手抱拳回道:“郭都监—此时与郭都监相见,非我本意——”

眼见甲尔似平有意要和自己攀攀交情,郭逵感觉有些好笑,不过他可没工夫与甲尔敘旧,毕竟这场仗还未彻底收尾,別勒、巴吉尔等人还在做困兽之斗呢。

於是他抬手打断甲尔的话,正色道:“赵帅此前便知族长助紂为虐只是迫於形势,故派我来劝说族长,若族长能悬崖勒马,归降我军——”

甲尔大喜,忙问道:“若我率族归降,赵帅是否还会遵守昔的约定?”

“这个——”郭逵犹豫一下,如实道:“此事赵帅未曾体提及,只是叫我来劝族长。”

甲尔一愣,稍有些不满意,不过在看了一眼战场后,他顿时反应过来:眼下能被宋军允许投降已属幸事,还要奢求什么?

於是他连忙正色道:“请回稟赵帅,甲尔愿举族归降,只求赵帅赦免我族迄今为止的罪行,放我族人一条生路。“

这態度,让郭逵颇为满意,点头道:“既如此,请族长率族人后撤,以便我军收拾残局。”

“好、好。”

甲尔连连点头,忙率麾下近三千黄羊骑兵后撤,撤往別勒族地的方向。

被宋军允许投降的他,哪里还顾得上別勒与巴吉尔等人的死活。

而与此同时,处於宋军中阵的杨文广也收到了赵暘的命令,或者说敦促,转头又见甲尔领著近三千黄部落撤出战场,不禁点头道:“確实差不多了——”

说罢,他吩咐面前的传令兵道:“传令三军各部,高喊劝降。“

这道命令迅速传至三路宋军,宋军各部开始高呼劝降,这也意味著这场仗已进入到最后收尾阶段。

在宋军的劝降下,残存的约六七百赫连族骑兵率先投降。

这也难怪,毕竟从最初的两千余人被宋军围杀至当前的六七百人,这些赫连族的骑兵早已失去了斗志,若不是赵暘下令劝降,估计再有一刻就会被郭逵、冯美、应飞几部围杀殆尽,哪还敢负隅反抗?

这些赫连骑兵一降,被王果部团团包围的別勒、巴吉尔等人便再无援手。

眼见难以突围,巴吉尔也顾不得此前与別勒几人同生共死的誓约,带著所剩无几的族人放下了兵器,口中高呼:“我愿降!我愿降!”

別勒气得破口大骂,却也无可奈何,毕竟此时他身边就只剩下寥寥二三百本族人,甚至於,即便是这些本族人,也早已被宋军杀得嚇破了胆,早就想要投降,只是之前赵暘並未下达劝降命令,故宋军上下拒不接受投降罢了,如今见宋军允许投降,这些人哪里还敢继续抵抗,不顾族长別勒的命令,纷纷丟下兵器,跪地投降。

转眼之间,別勒就成了孤家寡人,紧握兵器似乎要学明珠德吉,但终归还是惜命,最终被王果部的军士生擒。

至此,宋军大获全胜,三路宋军齐声高呼庆贺,喊声震天。

听著这震耳欲聋的庆贺声,辽將耶律高家奴撇撇嘴道:“以强击弱、胜之不武,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耶律敌鲁古瞥了他一眼,不过倒也没说什么。

毕竟一眾辽將心中都明白,耶律高家奴这番话,只是对宋人邀他们前来观战、变相示威而表达不满罢了,事实上他契丹从来就没有什么“以强击弱便胜之不武”的说法,胜就是胜、败就是败,仅此而已。

“赵王怎么看?”耶律敌鲁古转头问萧孝友道。

萧孝友眺望著种谐那第六营所在的方位,感慨道:“宋人的突火枪,去年汴京那场演习,我便曾见识过,当时射程不过十丈,且操作繁琐,射击一发后,需要近百息装填弹药,方能再次射击,实战难堪一用。没想到短短一年,其射程便翻了几乎一番,且两次射击的间隔亦大为缩短·虽相较弓弩仍有欠缺,但倘若日后其再有改进,恐怕寻常弓弩难以企及——但愿此物铸造不易,否则,必为我大辽——心腹之患。“

所谓管中窥豹,儘管此次赵暘投入实战的火枪队仅五百余人,但萧孝友却也想像得到若数千人甚至上万人,那又是何等的场面。

介时他辽国数以万计的强军铁骑,是否可以匹敌宋国数万火枪?

他不得而知。

当日下午,就在宋军清理战场、收拾残局之际,萧孝友与耶律敌鲁古各写了一份战报,记录此战宋军的战法,其中著重描述宋军对於火药弹与突火枪等火器的实战使用,又备註自己及眾將的评价与看法,写成后派人日夜兼程送到辽主耶律宗真手中。

就像耶律高家奴所说的,此战宋军击败別勒诸族的联军,这本身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唯独宋军对那些火器的实际运用,却值得他辽国提高警惕。

火器的出现,或许会改变宋国迄今为止外战羸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