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平小遇(2/2)

一番清点,此战杀敌千余,除大概有七八百小遇族人在兵败时带著亲人仓皇出逃,其余男女老幼基本皆遭俘虏,细数之下怕是有三四千人之多。

这相当於马怀德部多添了近八千贯稿赏可以平均分给每名宋军,也难怪宋军禁兵一个个喜笑顏开,几乎见不到恶战后的戾气。

对此马怀德暗暗感慨,若非那位赵帅,此时他就该默许魔下军士做出一些为世人所垢病的恶行,以此宣泄军士心中的戾气。

当然,儘管他魔下宋军已有所克制,但依旧无法彻底避免对妇孺的误伤,马怀德在巡视驻地时,亦看到了不少妇孺的户体。

此事难以避免,毕竟边羌部落的妇孺也勇悍地很,宋军禁兵就是想活捉领搞赏,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在清点伤亡的同时,马怀德文派人向环州报捷,

次日,环州便得到了捷报,待赵肠用完早饭晃晃悠悠来到中院廊房时,文同便將此事告诉於他:“..-昨日,马怀德部已击破小遇部落的驻地,斩首千余、俘虏三四千,仅不到千人在逃。目前马怀德部驻扎於平遇,待修整两日,北上与慕恩匯合,合击裕勒部落。”

他口中平遇,便是对小遇部落驻地的新称赵肠点点头,隨即瞧瞧左右道:“纯仁兄呢?”

文同乐道:“你不是派他去渭州了么?”

“哦,对。”赵肠恍然大悟。

没错,早在收到高若訥书信的次日,赵肠便派范纯仁亲赴渭州去了,因为他有些事要转达给高若訥,通信难以当面沟通,而他又要坐镇环州,只能叫范纯仁辛苦一趟。

七月十五,范纯仁在数十名蕃落骑兵的保护下,自环州匆匆赶回渭州。

此时张亢並不在渭州,由高若訥坐镇县衙,总领涇原路及陕西事务。

眼见范纯仁风尘僕僕来见自己,高若訥也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便猜到了缘由,讥讽道:“那位赵副使,有什么话要叫你转达给我这个主使官啊?”

有何不满你去跟他说咯。

范纯仁心下嘀咕,脸上却面不改色,好似置若罔闻般,自顾自道:“见过高相公。赵帅遣我来,就西夏之事与高相公当面商议。”

高若訥盯著范纯仁看了数息,忽然有些泄气,没好气道:“说吧,他又有何指示?”

范纯仁拱拱手道:“首先请问高相公,是否已確认辽国攻夏的事实?”

见提到正事,高若訥的面色亦变得严肃起来,皱眉道:“还不曾。我叫张亢命人去打探了,但算算时日,细作最多到兴庆府一带,即便打听到什么消息,也需近月才能送回。

,,

“杨守素呢?他应该已知情了吧?”

“他?”高若訥冷笑一声道:“自他见了由韦州而来的信使,便不再对我陕西编户一事指手画脚,当时我就猜到西夏国內必生变故,便多次伺机套他话,希望从他口中確认此事,奈何这廝口风紧得很,咬死不肯透露实情。”

“怕我大宋落井下石?”范纯仁皱眉道。

“不。”高若訥摇摇头道:“是怕我大宋趁机提出种种索求。“事实上西夏並不怕我大宋趁机夹攻,此时西夏若亡,对我大宋也没太大好处。”

范纯仁点点头,微笑道:“来时,我与赵帅及文同兄也有过一番討论,討论是否应该趁机先灭了西夏。”

“灭了西夏?”高若訥皱眉道。

“对。”范纯仁点头道:“西夏的存在,虽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辽国,但我大宋同样受到牵制。

反之若西夏不復存在,儘管我大宋將直面辽国,但有擅渊之战的例子在先,辽国怕也未必有把握稳压我大宋一头。”

“结果呢?”高若訥问道。

范纯仁无奈轻笑道:“还是维持现状为好,西夏若不復存在,难保吐蕃不会改变对我大宋的看法,至於辽国,景行觉得眼下和辽国直接交手还是太早,还需要西夏作为缓衝,存在个数年。”

“数年?”高若訥警了一眼范纯仁道:“数年他就有把握对付辽国了?算了他叫你当面传达,就是这些?”

“还有。”范纯仁拱拱手道:“趁著此次机会,他希望西夏能书面允诺怀德军路乃我大宋疆土线高若訥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因为在这件事上他与赵肠不谋而合,甚至於,他考虑地远不止怀德军路,还有麟府与西夏接壤处前些年遭西夏侵占的土地,相较陕西这边的眾多高塬,那可是一块临近黄河的平原,既能耕种又能放牧,而且离西夏盐州、淆州等较富裕的大城更近,道路也更为通便。

甚至於,高若訥还想到了庆历年宋夏议和时许诺给西夏的“岁赐”,即七万两银、五万匹绢、

三万斤茶。

此时见范纯仁只提怀德军路,他未免有些自得,故意道:“就没別的了?麟府西面的故地,宋夏和议时的岁赐范纯仁表情古怪地看了眼高若訥,拱手道:“此事我等也已討论过,在景行看来,每年七万银、五万绢、三万茶仅够西夏皇室使用,远不足以振兴西夏,未免过度刺激西夏,暂时搁置也无妨。至於麟府西侧临河平原,不说那块平原的土质,单单它离西夏最为殷富的盐州、淆州更近,西夏就断不可能拱手相让,提起此事只会叫西夏愈发提防。·唯独怀德路军这块,目前实际由我大宋掌控,只是尚未得到西夏认可,若能迫使西夏承认,大宋就能顺理成章在怀德军路筑城,切实掌控平玛、贝玛周边广的草原。三件事中,唯它最易办到。”

高若訥愣愣地听著范纯仁的解释,语气一滯道:“然杨守素咬死其国內无事发生,如何令其就范?”

“诈他一诈如何?”

“唔。”高若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事实上,对於辽国伐夏的判断,赵肠、高若訥、范纯仁等至少有九成的把握,但鑑於这件事实在关係太大,除非十分確认,谁也不敢妄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