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保马法?(2/2)

殿內君臣皆愕然看向赵肠,期间叶清臣皱眉问道:“赵正言,叶某此策—有何不对么?”

赵暘少有严肃地问叶清臣道:“叶相公提出此策,目的是要战马还是要兵丁?”

“自然是要战马。”叶清臣不明所以道。

“那就对了。”赵肠严肃道:“昔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朝廷颁布此法的目的是为了要战马,那么地方州路官员在执行时,必然也会以此为中心,甚至我不用多想也能猜到,日后朝廷为了多得战马,

多半会对各州路分派任务,规定各地每年上交多少战马;或乾脆將各地每年上交战马数量与当地官员政绩掛鉤—倘若果真如此,地方州路官员为了完成朝廷分派任务,或为了个人政绩,必然会强行將此事摊派於民户。若干年后,朝廷或可得二十万匹战马,然河北、

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所辖地区,除非地方豪绅,否则再难见到一户殷实之家,多是被逼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户!”

言辞凿凿、有理有据,听得殿內君臣心中皆是剧震。

叶清臣嚇出一身冷汗,忙向赵肠作揖道:“非赵正言,叶某几成罪人。”

赵禎亦是一脸心有余悸。

其余几位相公虽然顾忌叶清臣的顏面,並未开口,却也不禁用惊异的目光再次打量赵肠,尤其是对赵肠最不熟悉的范仲淹。

半晌,赵禎问赵暘道:“赵暘,那你可有计策解决我大宋缺马之事?”

赵肠想了想道:“首先,叫民户替朝廷养马,这事想都不要想。其一,马与牛同为战略物资,据臣所知有法可依,不得滥杀,否则便要获刑,倘若有民户不慎將马养死,州路官员必寻其赔偿,甚至趁机落井下石,谋取私利,这也是臣之前所言,其或令其被逼到家破人亡。”

“原来如此—”赵禎与诸位相公恍然点头。

“其二,养马与羊牛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比,养牛可以用来耕地,且牛只需吃草即可;

但养马可不同,尤其是耐力优秀的战马,需以上等饲料餵养,吃地比寻常百姓还要好,一般民户如何负担地起?其三,马不光吃地多,拉地也多,且其粪性酸,不適用於肥土。再考虑到普通民户也不太可能敢、或者捨得用马代步,换而言之,养马对於普通民户而言毫无用途,实属负担。其四,养马处应为广袤开阔、水草丰盛之地,地广才能任其驰骋,养马於民,未有这个条件。—总而言之,养马於民,此事完全不可行。因此朝廷想得战马,首重还是得从群牧司入手,剔除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官员,於朝野网罗善於养马者;其次,尝试通过於他国贸易购入,比如—辽国。”

赵禎先前听得连连点头,待赵肠提到辽国时,他摇头道:“契丹怎么可能出售战马於我大宋?”

“臣没说战马,臣说的是马,即普通驮物的马。”

见君臣几人面露不解,赵肠解释道:“上等战马,其唯一或最佳用途,无非就是作为骑兵坐骑,用於战场廝杀,但敢问官家及诸位相公,大宋有了骑兵,难道就能战胜辽夏骑兵了?—不可能吧?辽人也好,夏人也罢,人都是自幼生长於马背,待其成年,自然弓马嫻熟;而大宋骑兵,有训练超过十年的么?不可能吧?那么试问,训练不到十个年头的大宋骑兵,凭什么能胜过自幼生长於马背、精习马术十几二十年的辽夏骑兵?”

“—”赵禎等人被问住了。

半响,庞籍犹豫道:“即便如此,我大宋也不能不建骑兵吧?”

“並非不能,只不过在我看来,充其量也就是补上短板,但不足以成为左右宋辽、宋夏胜负的关键。—大宋军士的长处是弓弩步卒,守战尤其擅长,故我提出『步步为营』之策,骑兵实非大宋军士所长,既然如此,何不放弃骑兵、或暂缓扩建,將用於培养、购置上等战马的钱用来购置普通驮马,增强我大宋步军的行动能力?—我想辽国不至於连普通驮马都不允许外售,他们难道不爱財么?”

文彦博半质疑、半请教道:“不增设骑兵,那日后辽夏骑兵如何抵挡?”

“『骑马步兵』如何?”赵暘回道:“即仅以驮马代步,待到指定战场后便下马步战,同等人数,即便重甲骑兵,也未必能胜重甲步兵。如此,不必旷日持久训练骑兵,亦不必求购上等战马,更经济、更省钱,训练日程也可大大缩短。”

赵禎听得心动,手指连点道:“这个主意不错,诸相公以为呢?”

“这”

诸位相公面面相覷,良久庞籍捋捋鬍鬚道:“似乎—也並非不可行?”

“確实可以尝试。”

宋庠、高若訥亦是微微点头,包括曾经久在陕西四路的范仲淹,更是一脸惊诧地看著赵肠。

见诸位相公竟无一人反对,赵禎既心悦又感慨,目视著赵肠微微点头,隨即正色道:“既如此,採购驮马一事便交予枢密院与三司。”

宋庠与叶清臣对视一眼,拱手道:“遵命。—然臣恳请官家允赵正言从旁协助。”

他俩要赵肠协助是假,借赵肠打压辽国使团气焰才是真。

任谁都看得出,今日那些辽国使者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自然。”赵禎点头答应,隨即神色复杂地看向赵肠,心下忍不住感慨:说这小子是不学无术的败家子吧,关键时刻还真能派上用途,可惜其他时候却是要把人给气死。

从旁王守规会错了意,笑著道:“小赵郎君此番有功,又献妙策,官家是否要赏?”

“他半日就了朕近两万贯,还要赏赐?”赵禎一脸没好气,但目光却扫过在场几位相公,见几位相公並无阻拦之意,遂又顺势道:“不过,好歹確有功劳,既如此,便授赵肠通直郎、工部郎中、给事中,改右司諫—”

通直郎是文散官名,仅用於定常服服色及衣料钱,但赵肠早就获得了“特赐服緋、服紫”的特权,因此文散官阶对於他来说,也就是每年春秋两季当朝廷发衣料时给他多少衣料费罢了,甚至考虑到赵肠如今身上穿的,大多都是张贵妃、或官家以张贵妃名义命內衣物库裁製赠赐,故文散官阶对他来说几乎无用。

至於工部郎中,此乃寄禄官名,也是官阶主要依据,相较赵肠之前的工部司员外郎,

提了半品,为从六品。

別看区区半品,中间可是差著好几个资阶:赵肠之前的工部司员外郎属“后行员外郎”,为二十二阶,按照常理升迁,他得先调“中行员外郎”,即户部、刑部的员外郎职,同阶的起居舍人等也可;即是越阶,那也是提为“前行员外郎”,即兵部、吏部员外郎职,同阶的侍御史也可。

但赵肠却直接升到工部郎中,即“后行郎中”,为十九阶,即相当於提了三阶,哪怕有进士出身可以越阶提升,也要三年磨勘之期。

隨后的给事中,名义上为官家秘书,但基本视为殊荣加职,特权就是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前廷、覲见官家,但对赵肠也没大用,毕竟没这官职,他照样可以自由出入宫城,只不过自与官家闹矛盾后他便不爱来罢了。

至於最后的右司諫,也只是较右正言提了提品阶,为七品諫官,但权限较右正言基本一致。

因此总结来说,这次赏赐归根到底就是给赵肠提了半品,相当於进士出身官员至少三年的磨勘,但本质並未发生变化,毕竟有些该有的特权,赵肠早就有了,因此也难怪诸位相公中与赵肠关係最差的文彦博在听完后也没什么反应:这小子一授官就抵常人二十年磨勘,今日区区三年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赵肠却不知其中奥秘,趁机道:“文职升不升无所谓,臣的武职官家是否应该提一提?今日官家也看到了,那五百禁军被臣管得服服帖帖,如臂驱使。”

“那是你的功劳么?那不是种家三兄弟的功劳么?”赵禎没好气道,但最终还是答应了:“罢,就授你天武第五军指挥使一职,军士调度,你自与曹佾商量去吧。”

“多谢官家。”赵肠得偿所愿,心情大好,相较提升文职更为高兴。

从旁,范仲淹一脸不可思议。

毕竟相较赵肠从员外郎升为郎中,从一营指挥使一跃成为军级指挥使,那更是连跳数级,所掌兵力也从五百一下子增为二千五百人,足足提了四倍。

遥想他五十岁时知永兴军,与韩琦同为夏竦副手,一同经略陕西,直率兵力也不过就是这个数目罢了,此子才多大?

看看见怪不怪的诸位相公,又看看赵肠,范仲淹也不知该如何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