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府试案首(1/2)

接下来的第二场,吴焕生的状態愈发糟糕。

那间“厕號”如同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魘,即便他洗了澡,换了乾净衣服,可只要一坐进那里,那股味道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將他包裹其中,彻底摧毁了他的心境。

他越是想写出锦绣文章来翻盘,脑子就越是一片空白。

而李彦舟,则完全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下笔如有神助。

两场考完,休息了两日,便是府试的最后一场。

考策论,辰时入场,黄昏交卷。

与前两场不同,策论不单单是考记诵和文采,更是考一个读书人对现实世界的洞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而有“策论不通,不可为官”的说法。

“鐺……鐺……鐺……”

三声铜锣响彻试院,衙役们將卷封的试题快步分发到每一间號舍。

李彦舟缓缓展开面前的宣纸。

试卷上方,只有一道题目。

论河阳府春汛水患之防治。

果然!

看到题目的瞬间,李彦舟的心便彻底落到了实处。

这题目,与他从陈子远那里得来的“春汛”消息,与第一场试帖诗的《春日登楼望汛》,一脉相承,环环相扣!

在心中篤定的同时,李彦舟也不禁生出一丝复杂的感慨。

科举,看似给了天下寒门一条登上青云之梯,可这条梯子的每一节,都铺满了看不见的门槛。

就如此题,河阳府的水利形势、清河的河道走向、歷年水患的重灾区……

这些东西,岂是寻常只知埋首四书五经的农家子弟能够了解的?

他几乎能想像到,那些家在山区的学子,或许连大江大河都没见过几次,此刻对著这道题,除了引述几句“大禹治水”的典故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空泛大道理,还能写出什么切中要害的东西?

他们的策论,註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呢?

他们自幼便有名师宿儒开蒙解惑,父兄辈中不乏地方官吏。

平日里耳濡目染的,便是本地的时政得失,甚至自家就有田產在河道沿岸,对哪里有险工,哪里该清淤,了如指掌。

两相对比,谁的论述能更言之有物,高下立判。

起跑线,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已划定,残酷得不讲道理。

李彦舟也只是片刻失神。

他迅速收敛了这些杂念。

同情归同情,但考试就是战爭,容不得半点分心。

別人有父辈的荫庇,有家族的资源。

而他,却拥有一个来自千年之后、信息爆炸时代的灵魂,以及一个装著现代水利工程知识的大脑。

这,便是他最大的底气!

李彦舟不再多想,提笔先於卷尾空两行写下“三大纲”,隨后回前页正式起稿

他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前世所了解的现代水利工程知识,与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状况进行飞速的揉碎与重组。

片刻之后,一篇完整的治水方略已在他脑海中成型。

李彦舟提起笔,饱蘸墨,手腕沉稳,悬於卷上。

他没有一上来就空谈大道理,而是直奔主题,將河阳府的水患归结为三大主因:上游山林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中游河道年久失修而淤塞变窄、下游缺少分洪蓄水之所。

针对这三点,他提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治理方案。

其一,为“固本清源”。

力主由官府牵头,严禁山林滥砍滥伐,並鼓励百姓植树。

此为治本之策,虽见效慢,却可长久安澜。

其二,为“疏浚固防”。

他详细阐述了定期清淤的重要性,並创造性地提出了“筑坡陀堤,上狭下广,可御湍冲”。

其三,为“蓄丰补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