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回山(2/2)

因林平川身负掌伤,定逸师太率领恆山弟子在刘府盘桓最久。待林平川伤势癒合之后,一行人方启程北返恆山。途径湖北,再北上山西,一路无话。

……

恆山,无色庵。

佛堂清净,檀香裊裊。恆山三定齐聚:右侧是大师姐定静师太,面容端肃;居中端坐掌门定閒师太,神色平和;左侧则是定逸师太,眉宇间犹带风尘与关切。

林平川立於堂下,將早已备好的一本泛黄小册与一柄形制奇异的血红短刀双手奉上,声音清晰平稳:“师父,两位师伯、师叔。弟子当日被余沧海以摧心掌重创坠江,侥倖於一处浅滩甦醒,並在附近山洞中寻得前人遗蹟。弟子所习的刀法及这柄短刀,皆源於此。此功法名『血刀经』,请师父、师伯、师叔过目。”

定逸师太接过那『血刀经』,翻开首页,赫然绘著一个精瘦裸体男子的怪异图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姿態诡譎。定静师太与定逸师太眉头微蹙,面露不豫之色,显是觉得此物邪异。

唯有居中而坐的定閒师太,神色依旧平和,不疾不徐地將经书接过,缓缓翻阅。她目光沉静,细细品读那图谱与旁边密密麻麻的註解。

林平川將两位师长的神情看在眼里,並不意外。他静立等候。

约莫一盏茶功夫,定閒师太合上经书,抬眼看向林平川,温言问道:“川儿,观此功法路数,刚猛诡变,杀伐之气甚重,似与吐蕃密宗一脉有所渊源?”

“师父明鑑!”林平川恭敬答道,“弟子在那山洞遗骸旁的石壁上,见有刻文留言。言其本为吐蕃僧人,昔年蒙古铁骑入主中原时,受邀南下,途中遭强敌伏击,重伤不治,遂留下此经与佩刀,以待有缘。”

“嗯。”定静师太与定逸师太闻言,神色稍霽,微微頷首。吐蕃密宗武功本就与中原大相逕庭,有此来歷倒也能解释其特异之处。

定閒师太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讚许:“原来如此。吐蕃佛法与我中土禪宗各有千秋,其武功注重降魔护法,凌厉杀伐亦是应有之义。难得的是,”她目光温和地注视著林平川,“川儿你虽得此异域奇功,却能恪守本心,於刘府之中,面对嵩山弟子亦知留手,只伤敌而不妄取性命。此等持心,为师甚慰。”她对林平川在刘府的作为,早已从定逸口中知晓详情。

此时,定静师太已將『血刀经』接过细看,翻看几页图谱后,忽然轻“咦”一声,面露惊讶:“掌门师妹,定逸师妹,你们看!这血刀刀法虽狠辣刁钻,但其招式每每从不可思议之角度发出,攻敌必救之弱点……此等『於至柔处蕴藏至险杀机』的理念,倒与我恆山剑法『绵密守御,暗藏杀著』的精髓,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定逸师太闻言,凑近细看图谱,亦连连点头:“大师姐所言极是!確是如此!只是……”她话锋一转,眉头又皱起,“这刀法终究戾气过重,过於追求杀伤,与我佛门慈悲为怀、以渡化为主的宗旨,似乎……有所背离。”她看向林平川,眼中带著询问与一丝忧虑。

林平川迎上定逸师太的目光,神色坦然,拱手道:“师叔教诲,弟子铭记。然弟子以为,佛门亦有怒目金刚,以降魔卫道为己任。此刀法若用於对付为非作歹、冥顽不灵之恶徒,正如金刚怒目,霹雳手段,亦是菩萨心肠的一种体现。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存乎一心罢了。”

定閒师太闻言,深邃的目光在林平川脸上停留片刻,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直接开门见山:“川儿此语,似有所指……”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弟子话语背后未尽的深意。

ps:感觉自存无序的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