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血战京门震撼洪武朝(2/2)

“血战!这才是血战!”朱元璋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喃喃自语。虽然对崇禎有偏见,但眼前这支军队的血性,让他动容。

战斗从中午持续到下午,最关键的时刻,祖大寿率领右翼军队从南面森林中猛然杀出,如一把尖刀直插后金军侧翼!

“漂亮!”朱棣激动地大喊,“破阵就在此时!”

后金军阵脚终於大乱,在关寧军前后夹击下,节节败退。广渠门之战,以关寧军的惨胜告终!

天幕上,残阳如血,映照著广渠门外尸横遍野的战场和缓缓退去的关寧军疲惫却坚定的背影。

奉天殿內,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两场大战带来的震撼太过强烈。

良久,李善长长嘆一声,语出惊人:“若……若当年北宋汴梁城下,守军能有满桂之勇、袁崇焕之谋、关寧军之血战决心,纵使城破,又何至於有靖康之奇耻大辱?!徽钦二帝,亦可战死殉国,而非牵羊系颈啊!”

这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对比何其鲜明!

“说得对!”徐达慨然道,“北京城下此战,虽险象环生,误伤、被围之事皆有,但从上至下,无人畏战,无人请降!此乃军人气节,国朝脊樑!凭此一点,就强过北宋末年多矣!”

而在南京城的各个角落,士子百姓们也同样心潮澎湃。

而在大明各地的茶楼、书院中,士子百姓们也同样议论纷纷。

罗贯中激动地以筷击碗:“壮哉!此真可谓『鏖兵广渠门,关寧破虏胆』!当载入史册,传唱后世!” 他已经开始在脑中构思这段剧情的演义写法。

施耐庵则喟嘆:“城下血战,將士用命,然庙堂之上……唉,只怕又是奸佞当道,忠良难为。” 他更关注英雄背后的悲情色彩。

黄子澄內心激盪:“京门血战如此,可见国朝元气犹在,忠勇之士未绝!那崇禎皇帝若能善用此等將士,摒除阉党奸佞(他已自动將败因归於此),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啊!” 他將希望寄託於皇帝幡然醒悟。

方孝孺则站在庭院中,对著天幕肃然拱手:“袁都督、满总兵、祖將军並诸位將士,请受晚生一礼!诸君以血肉铸京畿屏障,忠烈之气,贯通古今!足可见,华夷之辨,在乎气节,非独武力!” 他將此战上升到了道德气节的高度。

年轻的齐德在学堂中,对同窗激动地言说:“见今日之战,方知何为忠,何为勇!我辈读书,他日若能为官,必当使將士无后顾之忧,让满桂將军不再被己方炮火所伤,让袁都督不再有孤军浴血之憾!” 他想到的是实务与保障。

奉天殿內,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著北方,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座刚刚经歷血火的北京城。

他沉默良久,最终声音低沉却带著一丝复杂的情绪开口:

“咱……咱或许小瞧了这崇禎小子的兵。將,是好的;兵,也是好的。能打,敢死!”

他猛地回头,目光如炬,扫过群臣,那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困惑和无法理解的愤怒:

“但越是如此,咱越是想不通!有这样肯死战的兵將,这大明江山,怎么就能亡了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那崇禎小子蠢到了极致,还是……这朝廷里,烂得超出了咱的想像?!”

他的疑问,如同沉重的巨石投入深潭,在奉天殿內迴荡,无人能答。一场辉煌却惨烈的京城保卫战,带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更深的、令人窒息的悬疑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