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寧锦大捷袁崇焕辞职(1/2)

天幕上硝烟瀰漫,炮火轰鸣。当看到皇太极麾下八旗精锐如潮水般涌向寧远,却又在明军严密的阵型和凶猛的火器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连皇太极大帐都被红衣大炮端掉,济尔哈朗等大將身负重伤时,殿內这些身经百战的宿將们都忍不住微微頷首。

“好一座钢铁壁垒!”徐达眼中精光闪烁,语气中充满激赏,“陛下请看,袁崇焕此役,绝非龟缩死守。他竟敢將精锐置於城外壕堑之后,列阵而战,火器层层布置,与虏酋精锐骑兵正面硬撼而不落下风!这需要何等的胆魄与治军之能!寧远经此两番血战,已非孤城,实乃我大明插在辽东的一根定海神针,根基深厚,足以撼动敌胆!”

李善长抚须沉吟,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诚如魏国公所言。更重要的是,此战之后,那皇太极处境堪忧啊。新汗即位不久,亟需战功立威,此番兴师动眾,先挫於锦州,再败於寧远,损兵折將,威望必然大损。八旗內部並非铁板一块,那些贝勒旗主们,心中岂能没有想法?若此时內部生变,其势危矣。”

朱元璋闻言,目光锐利如刀,猛地一击掌:“善长说到点子上了!咱看这皇太极,已是强弩之末,外强中乾!寧锦大捷,不仅是守住了,更是打出了反攻的契机!”

他霍然起身,走到殿中,仿佛在指点沙盘,“此时,若有一支精兵,无需太多,只要数千敢战之师,从寧远、锦州出击,趁其后撤混乱、士气低迷之际,衔尾追击,即便不能一举歼灭,也必能收復广寧乃至更多失地!”

他的话语点燃了在场武將们的热情。蓝玉立刻激动地补充道:

“陛下圣明!末將刚才看得真切,那袁崇焕在守城之时,竟还能亲率一队骑兵主动出击,反衝至皇太极本阵之前!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大明辽东军心气已足,战力已復,非但能守,更已可野战爭锋!后金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已被彻底打破!”

他眼中闪烁著渴望战场的光芒,“若是由末將带队,必能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冯胜也沉稳地接口:“而且陛下,天幕曾提及辽东有大量被掳汉民,苦於虏政久矣。王师若至,他们必为內应。里应外合之下,收復瀋阳,克復全辽,绝非虚妄!此实乃天赐良机啊!”

徐达重重点头,总结道:“陛下与诸位所言极是。寧锦大捷,战略態势已然逆转。皇太极新败,內外交困,正是我大明犁庭扫穴、一举解决辽东大患的最佳时机!关键在於,朝廷能否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否给予前线统帅足够的支持和决断之权,果断髮起反击!”

一时间,奉天殿內充满了乐观与急切的气氛。洪武君臣们基於眼前的胜利,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王师席捲辽东、收復河山的壮丽画卷。他们都坚信,只要操作得当,一场战略决战就能奠定胜局。

然而,他们此刻还不知道,接下来天幕將要揭示的,並非乘胜追击的凯歌,而是一道让他们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无法理解的急转直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锦寧大捷”刚刚落下帷幕之际,袁崇焕竟出人意料地火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更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在位的天启皇帝居然想都没想就爽快地应允了他的请求。】

“什么?!”

“辞官?!”

“这……这是为何?!”

奉天殿內,惊呼声此起彼伏。刚才还洋溢著胜利喜悦的气氛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错愕和难以置信。

朱棣站在朱元璋身后,眼睛瞪得溜圆,失声道:“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稳住了整个辽东战线,正是声威最盛、理应大用之时,怎么会突然辞职?那天启皇帝怎么就答应了?!疯了不成?!”

奉天殿內,死一般的寂静被难以置信的惊呼打破后,迅速被一种更深沉的迷茫和焦虑所取代。功成身退是美谈,但那通常是在天下太平之后!哪有在强敌环伺、边关烽火未熄之时,主帅刚刚取得关键性胜利就突然撂挑子的道理?

朱元璋的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他目光如电,扫过殿下的重臣:“李善长,徐达,你们都是跟咱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老伙计了!都给咱说说,这唱的到底是哪一出?!咱这心里,堵得慌!”

徐达面色凝重,沉吟道:“陛下,臣思来想去,唯有『自毁长城』四字可形容。观袁崇焕用兵,深諳守战之要,更兼胆略过人,乃镇守辽东之不二人选。皇太极新败,正需如此强將厉兵秣马,此时去职,於军心士气,恐是重挫!除非……”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除非朝中有不得不让他离开的巨大压力,或是他已预见到留下必遭不测,故而急流勇退,以求自保。”

李善长抚须的手微微颤抖,显示出內心的不平静:“压力……来自何处?天启皇帝竟毫不犹豫地准奏,这本身就已极不寻常。是皇帝对他已生忌惮?还是……如天幕此前隱约提及的『党爭』已激烈到如此地步,竟容不下一位刚刚为国建立殊勛的边將?”他长嘆一声,“若是因为派系倾轧而逼走功臣,那朝廷……恐怕已是病入膏肓了。”

冯胜接口道,带著武將的直率:“莫非是有人抢功諉过?打了胜仗,摘桃子、下绊子的人就冒出来了,这种事古今皆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