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万历驾崩,国本遗祸(2/2)

看到大臣们为了立太子的事情和皇帝吵了十几年,甚至罢黜了无数官员,朱元璋的眉头又拧了起来,他骨子里对秩序和规则的坚持让他本能地开口:

“立太子乃国本,自当按咱订下的《皇明祖制》来!白纸黑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纲常有序,这有什么可爭的?一群文官嘰嘰喳喳,成何体统!皇帝自己也没个主见,优柔寡断,像什么话!”朱元璋说得斩钉截铁,下意识地维护著自己亲手制定的、他认为能保证江山永固的规则。

可他话音刚落,自己就先愣住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闪过一丝极其不自然的尷尬。因为他猛地想起,天幕之前透露过,自己的好老四朱棣可是抢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才上去的……从他开始,这“嫡长继承”的“祖制”好像就已经名存实亡,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他自己就是最大的“祖制”破坏者,此刻却在这里强调祖制,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呃……”朱元璋有些狼狈地咳嗽了一声,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赶紧改口找补,“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就算不论祖制,皇帝也不能太窝囊!让一群文官牵著鼻子走了十几年,像什么真龙天子!你们看看他爷爷嘉靖,虽然修道炼丹搞得乌烟瘴气,但至少能把大臣们摆弄得明明白白,让他们互相斗,自己稳坐钓鱼台!这万历倒好,直接被臣子们嚇得躲进深宫不敢上朝了?真是越活越回去!丟人!”

就在朱元璋努力挽回面子,试图將批评重点从“祖制”转移到“皇帝无能”上时,殿下侍立的文武百官中,尤其是那些文官集团的核心成员——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们——虽然表面上依旧恭谨肃立,但眼神交流间,已是暗流涌动。他们压低了声音,交换著只有附近同僚才能听清的议论。

一位白髮苍苍的礼部尚书微微摇头,对身边的户部尚书低语道:“李兄,依老夫看,这哪里还是简单的立储之爭?这分明是借『国本』之名,行党爭之实!你看,內阁首辅接连罢黜,科道言官大批遭贬,朝堂为之一空!这分明是不同派系以此为战场,互相倾轧,欲掌控朝局啊!”

旁边一位年轻的御史闻言,忍不住插话,语气带著一丝忧愤:“尚书大人明鑑!下官观此天幕,只觉得心惊。这场景,何其眼熟!仿佛又见北宋末年新旧党爭,不论对错,只论立场,將国家大政、储君人选皆变为攻訐政敌的工具!没想到二百多年后,我大明竟也……唉,此风一开,国无寧日!所有的精力都耗在內斗上了,谁还去理会边关的努尔哈赤和民间的疾苦?”

另一位兵部的官员冷笑一声:“哼,说得是。爭了十几年,贏了又如何?不过是推上去一个不得帝心、战战兢兢的太子。我看那郑贵妃一党固然可恨,但这些打著『维护正统』旗號的大臣们,恐怕也未必全是忠心为国。怕是不少人想搏个『拥立』之功,或是藉此打击政敌罢了。最终损耗的,是我大明的国力与元气!宋代党爭遗祸的教训,看来是被忘得一乾二净了!”

这些低声的议论,如同细微的电流,在文官队列中传递。他们凭藉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从天幕透露的“罢免首辅”、“处置官员数百”等信息中,瞬间嗅到了比表面上的“皇帝与大臣爭执”更为深刻和危险的信號——那就是失控的党爭。这让他们感到一阵寒意,仿佛看到了未来朝政陷入无尽內耗的可怕图景。

而龙椅上的朱元璋,虽然听不清下面具体的窃窃私语,但能感觉到那股不安和议论的氛围。这让他更加烦躁,同时也对天幕中描述的那种文官集团庞大而难以驾驭的力量,產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忌惮。他制定的制度,似乎在二百年后,衍生出了让他都感到棘手的新问题。

天幕直播继续展示著朱常洛悲惨的太子生涯和诡异的“梃击案”,这一切都仿佛在佐证著文官们的担忧:一个被阴谋环绕、朝臣倾轧的朝廷,如何能应对辽东那条已然崛起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