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难解的大明边疆困局(1/2)

天幕之上,冰冷的文字如同无形的巨锤,一记又一记,重重砸在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前每一位观者的心神之上。

那不再是遥远未来的模糊预警,而是一份详尽到令人窒息的血腥战报。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把淬了冰的匕首,刺得人生疼。

“文武將领死亡三百一十余员……”

偌大的广场上,似乎能听到有人倒抽冷气的声音。三百多个將领!这意味著从中高层军官到一路主將,几乎被一网打尽!大明武官的脊樑,在这一战中仿佛被硬生生打折了!

“军士死亡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

这个数字念出时,连侍立在丹陛之下的锦衣大汉將军们,握著金瓜的手都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发白。四万多人!那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四万多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大明用无数钱粮、多年时间才训练出来的敢战之兵!他们本该拱卫边疆,开疆拓土,却就这样被填进了辽东那片苦寒之地,尸骨无存。一股浓重的血腥味,仿佛穿透了二百多年的时空,瀰漫在南京城温暖的春日空气中。

“阵失马、骡、驼共两万八千六百余匹……”

精通军务的徐达、冯胜等老將眼角猛地抽搐。他们是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太清楚这意味著什么了。这几乎是彻底打烂了一支庞大骑兵军团的机动能力和后勤命脉!失去这些牲口,败军连溃退都成问题,更別提重整旗鼓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伤筋动骨,动摇国本!

“元气大伤……夺取辽东战场主动权……明朝由攻转守……”

最后这几句总结,如同最终的判决,带著无可挽回的绝望意味,重重压了下来。

整个奉天殿前,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滯的死寂。先前因“金国”建立而激起的愤怒与热血,此刻被这惨烈到极致的现实彻底浇灭,只剩下刺骨的寒意和一种近乎窒息的沉重。文官们脸色煞白,不少人嘴唇哆嗦著,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武官们则双目赤红,牙关紧咬,既是愤怒於同袍的惨重伤亡,更是屈辱於如此不堪的失败。

龙椅上,朱元璋的胸膛剧烈地起伏著,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异常粗重。他那只惯於执掌乾坤、挥斥方遒的手,此刻死死攥著冰冷的龙椅扶手,手背上青筋暴起,仿佛要將那坚硬的金丝楠木捏碎。他不是没打过败仗,创业之初,几度濒临绝境,但他从未经歷过如此……如此愚蠢、如此彻底、葬送如此多国力的惨败!这甚至不能称之为战斗,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屠杀!

良久,老皇帝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带著一种难以置信的疲惫和深入骨髓的痛惜:

“万历四十七年……”他重复著这个年號,仿佛要確认这惨剧发生的时间,“才二百多年……我大明的军队,就败坏至此了吗?九万精锐啊!两年筹备,倾尽物力……一朝,丧尽!”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天幕,看到了更遥远的、血色的未来,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一败,打掉的不只是兵马粮秣,更是我大明军队出关迎战的胆气和魂!往后……再想凑出这样一支敢主动寻敌决战的大军,难了……难如登天!”

他仿佛已经清晰地看到,经此一役,大明在辽东乃至整个北方的战略態势將彻底逆转,从此陷入被动挨打的泥潭,辽阳、瀋阳、广寧……一座座浸透大明心血的重镇,在未来將如同风中残烛般相继陷落。一股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无力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笼罩了这位开国大帝。

殿下的文官队列中,一阵压抑的骚动如同水波般扩散开来。萨尔滸的惨败固然令人心惊,但李如柏的结局,却更像一剂复杂的药引,引发了关於忠诚、家族与生存策略的激烈暗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