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仅仅五天的保卫战(2/2)

“噗嗤!轰!”

血肉爆裂!那象徵著瓦剌亲王尊贵身份的金冠,连同其下的头颅,如同一个被重锤击碎的西瓜,在洪武君臣眼前轰然炸开!红的、白的,四散飞溅!那无头的尸身抽搐了几下,便淹没在后续骑兵践踏而起的烟尘和混乱的人马尸体之中!

“嘶——!”

奉天殿內,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饶是蓝玉、傅友德这等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悍將,也被这近距离、高效率的残酷杀戮震得瞳孔一缩!

“神机营!”徐达猛地低喝出声,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是神机营的火器!藏於空屋,诱敌深入,骤然发难!好算计!好狠辣!”

朱棣更是看得双拳紧握,呼吸急促。

他死死盯著天幕上那喷吐死亡烈焰的空屋,又望向城头隱约可见的、沉著指挥的身影(于谦),一股难以言喻的激盪在胸中衝撞!

这就是火器的威力!这就是依託坚城、巧妙设伏的威力!北京城!这是他未来营建、苦心经营的帝都!它在浴血奋战!

瓦剌军瞬间崩溃了。侥倖未死的骑兵魂飞魄散,如同没头苍蝇般乱窜,一部分仓惶向西南方的西直门涌去,试图寻找突破口。

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都督孙鏜部!城头箭如雨下,滚木礌石倾泻!紧接著,石亨率领的、刚刚在德胜门製造了血腥屠宰场的部分神机营精锐,如同下山猛虎般从侧翼杀出!前后夹击之下,瓦剌军丟下更多尸体,狼狈不堪地再次退却。

天幕的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瓦剌军在各门尝试性的进攻接连受挫,损兵折將。德胜门孛罗亲王被轰杀的惨状,如同瘟疫般在军中蔓延。而更让也先焦头烂额的是,天幕清晰地显示,远方地平线上,隱隱有代表大明援军的烟尘腾起!

仅仅五天!

五天之后,围城的瓦剌大军如同退潮般,裹挟著那位灰头土脸的“太上皇”朱祁镇,乱鬨鬨地拔营而起,丟下无数抢来又嫌累赘的笨重財物,向著良乡方向,仓惶向西退去!那景象,与其说是撤军,不如说是溃逃!

“呼……”龙椅之上,朱元璋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在胸中的浊气。紧绷的神经终於鬆弛下来,后背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他下意识地抬手,用龙袍的袖口擦了擦额角。

“退了……总算是退了。”老朱的声音带著一丝疲惫,更多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还好,还好!这瓦剌蛮子,果然就没存著死磕的心思!抢够了,也尝到了咱火器的厉害,又怕被包了饺子,溜得比兔子还快!”

阶下,徐达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补充道:“上位明鑑。也先此人,野心有余,根基不足。瓦剌各部,本就是以利相合。土木堡骤得泼天富贵,人心早已散了。各部头领只想著保住抢来的財货,返回草原称王称霸,谁还愿意在这坚城之下白白送死?这北京城能守住,于谦当机立断、將士用命固然紧要,但说到底,也是也先自己三心二意,压不住阵脚了。”

他顿了顿,语气带著一丝名將的洞察,“所谓北京保卫战,与其说是于谦力挽狂澜,不如说是也先……根本就没打算倾尽全力打这一仗。”

朱元璋听著徐达的分析,缓缓点头,脸上的庆幸之色却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凝重的忧虑。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天幕。此刻,天幕的画面正定格在那座歷经短暂战火、依旧巍峨耸立的北京城上。九丈高的城墙在夕阳的余暉下投下巨大的阴影,显得雄壮,却也……孤立。

“五天……”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得如同梦囈,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冷的龙椅扶手上敲击著,“徐达,蓝玉,你们说……这次是侥倖,是瓦剌人抢够了,不想打了,自己退了。可后世子孙,若是把这『五天退敌』当成了守城的圭臬,当成了万全之法……”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著一种令人心悸的寒意:“万一!万一后世再遇到强敌!不是也先这种鼠目寸光的强盗!而是真正志在天下、坚韧不拔的梟雄!他们不急著抢东西,他们就是要这大明的江山,要这北京城!他们不搞什么五日游,他们围城!一年!两年!甚至更久!”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手指几乎要戳破天幕,指向那虚幻的北京城轮廓:“断了漕运!占了九边!用精锐骑兵在城外旷野上,像打猎一样,將来援的军队一支一支地吃掉!耗光城里的粮食!耗光守军的士气!耗光百姓的希望!到了那时……”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看到了那绝望的未来景象,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九丈高的城墙,再坚固,再巍峨,它……它还能守得住吗?它不就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

最后两个字,如同冰锥,狠狠刺入奉天殿內每一个人的心臟!

方才因瓦剌退兵而升起的轻鬆气氛荡然无存。一股沉重的、冰冷的寒意,隨著朱元璋的话语,悄然瀰漫开来。勛贵们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文臣们更是面色发白。

徐达和蓝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上位的话,绝非危言耸听!北京孤悬北疆,地利之弊,他们这些打老了仗的人,焉能不知?今日这“五日奇蹟”,掩盖的,是未来可能绵延二百年的致命隱患!

朱棣站在武將班列中,仰望著天幕上那座由他未来一手营建、此刻却仿佛被父皇话语赋予了不祥阴影的帝都,心头百味杂陈。是骄傲?是责任?还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

天幕中北京城的轮廓隱没在幽蓝的虚空背景中。

奉天殿內,唯有朱元璋那关於“孤城”、“围困”、“坟墓”的忧思,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久久不散。

一场仅仅五天的“胜利”,带来的不是欢庆,而是大明开国皇帝对未来国运,那深不见底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