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改造方案!(1/2)

孟泽將新的茶楼名字给写上契约,两人分別签字画押,至此,这茶楼便有一半股份归了孟泽。

隨后方盛带著孟泽前去平山茶楼,孟泽跟著方盛绕出扬州城西城门。

牛车叮叮噹噹的走了將近半两刻钟的山路,便见路边一片青瓦院落,门楣上掛著块褪色的木匾,“城西老茶铺”四个字被风雨浸得模糊,边角还裂著道细缝。

孟泽推开虚掩的木门,一股混杂著霉味与粗茶涩气的风扑面而来。

院內倒还算宽敞,正屋是三间连通的大房,两侧各有两间偏房。

屋后还有片小空地,只是满地落著枯枝败叶,墙角堆著半塌的旧桌凳,显然许久没好好打理。

进了正屋,四壁刷著的白灰大半剥落,露出里面的黄泥墙。

屋顶樑上掛著几串风乾的栗子、干枣,该是前几任东家想添些“烟火气”,却衬得满屋像农家灶房,全无半分雅致。

桌椅是最普通的杂木打造,桌面坑坑洼洼,边缘磨得发亮,好些椅子的腿还垫著碎瓦片才勉强放平。

最可惜的是临窗的位置——本该是赏景的好地方,窗外便是蜀冈的缓坡,晴天能望见远处平山堂的飞檐。

可窗户糊著的油纸破了好几个洞,冷风直往屋里灌,窗边的桌子上还积著层薄灰,显然没人愿意在这儿久坐。

方盛在一旁笑道:“前几任东家也想过改,有个想改成『酒肆茶坊』,添了几张赌桌,没半年就被巡吏查了。

还有个想做农家菜茶铺,在后院养鸡,结果鸡粪味飘得满院都是,文人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

孟泽顿时失笑,道:“这茶楼屡屡更换东家,根子其实在定位错了。

它占著靠近平山堂的好位置,本该往文人雅致上靠,可歷任东家都盯著走量的平民生意。

平民嫌这儿离城远,不如城內茶肆热闹。

文人嫌这儿俗气,不如平山堂周边的草亭清雅,自然是两头都不討好。”

方盛抚掌大笑道:“那些人跑这里来开茶楼,无非便是贪图这里便宜而已。

城里开茶楼投资太大,他们投不起,於是跑这里来开,但反而是两头不靠,一个个亏得连娘亲都认不得了。

是了,柳先生,您打算怎么改造?”

孟泽笑了笑,走了一趟茶楼,心里已经有了改造的思路。

这平山茶楼的面积不小,毕竟在郊外嘛,土地並不值钱。

不过前几东家只瞧见面积大,却没想明白怎么用。

这会儿听到方盛询问,孟泽道:“我们將正屋那三间连通的大房的空间拆开,靠里的一间隔成两三间小雅室。

门口用细竹帘做隔断,帘上题几句应景的诗词,桌椅也不用换了,这些桌椅修缮一下其实已经够用了,关键在於布设。

中间的屋子留作大厅,但是不能再放这些密密麻麻的杂木桌,只放七八张雕方桌即可,桌与桌之间留足空隙。

另外掛几盏素色纱灯,墙上凿出浅龕,摆上两尊古瓷瓶,瓶里插上当季的山,再把那两张泛黄的戏文唱本揭了,换上《题平山茶楼》诗,用木框装裱起来。

最靠外的一间改成茶席区,设个半开放式的茶台,雇个懂茶艺的伙计,用泉水煮著明前茶,客人来了先尝一盅,闻著茶香便知此处与寻常茶铺不同。

两侧的偏房,可以改造做做诗稿阁,靠墙打排书架,摆上些经史子集。

再留张长桌,供客人写诗作赋,写好的稿子若愿意留下,便誊抄在册子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