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个合格的皇帝,是知道培植党羽(1/2)

朱由检刚刚匯报完,李曄就跳出来了。

【唐昭宗】:王先生,今日上午,我与杨復恭那老阉奴深谈一场!此人果然『忠直』少谋!谈及张承业时,竟无意间透露,张承业义父、內常侍张泰公,昔日曾与其从弟杨復光有几分旧交。我顺势提出擢升张承业为內仆令,杨復恭毫无疑色,反似颇为认同!想来是將那张承业视作半个『自己人』了!

“杨復恭这廝,果然果然如先生所言,心思粗疏!”

紫宸殿后殿,年轻的李曄是洋洋得意。

殿內烛火摇曳,映照著他因为兴奋而微微发红的面颊。

在被王辰上了一课后,他第一次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布局,而非像歷史上那样莽撞行事。

【王先生(管理员)】:@唐昭宗,沉住气。杨復恭虽少谋略,但非愚钝之辈。继续维持与杨復恭的『融洽』,多打感情牌,多提提他那英年早逝、於大唐实有再造之功的从杨復光!

【唐昭宗】:四年前去世的杨復光?

【王先生(管理员)】:正是!杨復光曾任天下兵马都监,是剿灭黄巢的实际统帅!於大唐有再造之功!有一臂擎天之才,可惜天不假年,他刚把黄巢逐出关中,未及封赏便积劳成疾而逝。这样的人,杨復恭岂不引以为傲?言辞间,多赞杨復光沉勇有谋,挽狂澜於既倒,再嘆其英年早逝,天妒英才,上天待我大唐何其薄也!杨復恭与其从弟感情甚篤,这番表演,能让他对你更加信任。

“妙啊“

李曄看到这里,心头豁然开朗。

对啊!杨復光就是杨復恭最大的软肋和骄傲!

相比囂张跋扈,少谋略的杨復恭,杨復光则是沉勇有谋、胆识过人,也更会做人,在军中也是颇得军心。

四年前杨復光在河中突然病逝,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小军官,闻听此讯,无不是痛哭流涕。

如果杨復光活长一点,鹿晏弘那拨人看到希望很可能成为朝廷栋樑,而不会成为流贼。

提他,比直接夸杨復恭本人更有效!

【唐昭宗】:先生此计甚妙!杨復恭最敬其从弟,我这般捧杨復光,他定欣喜!

【唐昭宗】:此外,午后,我又召见了张承业。此人果真沉稳干练,言必有中,处事极为公允!更难得的是,他在光启年间曾主持郃阳军事,出任监军,颇通兵事韜略!先生慧眼识珠!李曄拜服!

李曄回想起方才与张承业那场谈话。

那位內侍沉稳的眼神,条理清晰的分析,对关中、河东、山南局势的见解,都让他暗自心惊。

这绝非寻常宦官可比!

【王先生(管理员)】:记住,私下多与张承业交谈,不必局限於宫中琐事。多与他谈论天下局势!藩镇之祸如何解?兵备如何整飭?关中农桑如何振兴?甚至未来出兵,粮秣、军械、兵员如何筹措?此人乃旷世奇才!此人强项,在於內政统筹!堪称宦官中的萧何!其著有《財计书》,虽后世失传,足见其经世济民之才!

史载其长期主掌太原军政,招抚流民、劝课农桑、徵集粮秣军资,支撑晋军(李存勖)与后梁连年血战而供给不輟!

李克用临终託孤,张承业辅佐李存勖坐稳晋王之位,除奸佞,定內乱,堪比诸葛亮!

其人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著有《財计书》(可惜宋代已佚),又似后世北宋之包拯!

“宦官中的萧何?”

李曄看著王辰对张承业“萧何”的评价,以及那本失传的《財计书》,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他立刻调取群文件中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鑑》,关於张承业治理太原、支撑晋军后勤的记载跃然“眼前”——招抚流亡,恢復生產,整修器械,筹集军粮……每一项都做得井井有条!这哪里只是个监军?分明是宰相之才!

而张承业秉公执法,多次劝諫,拒赏库钱的事跡,李曄越看,眼睛越亮,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

后勤保障如萧何般滴水不漏!託孤辅政如诸葛亮般鞠躬尽瘁!治家律己又如宋璟和狄仁杰般铁面无私!

“唐家一老奴耳……退身田里……『此本朝敕使,先王时监军也』……臣主俱荣”

读到这里,李曄不免为之动容,激动得几乎要拍案而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