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慧眼识珠(2/2)

“全文立意高远,一扫断句纷爭之琐碎,將孔圣之意提升至为政根本之『得民心』大道,格局已然不同。实乃难得一见的佳作。”

林语堂已经定了调,其余人自然也不会反对,更何况他所言也並没有错。

当下高姓学官顿时点头附和道:“县尊所言甚是。此文承题、起讲部分,阐述『可使由之』乃因大道精微,需先行后知,於实践中体悟,並非愚民,而是教化之循序渐进,此解可谓正本清源,深得圣人垂教之苦心。”

另一位姓赵的学官隨即也接口道:“此文其后的论证更是层层递进。引『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之喻,强调上行下效之功用;又能结合时弊,谈及地方官风民风之关联,並非空谈义理,而有经世致用之思。文章气脉贯通,理醇词畅,实在难得。”

孙学官补充道:“下官仔细看过他后几场的试卷。不但经义扎实,律赋工稳,那篇策问地方治安之文章,更是能结合铁山剿匪旧事与新近卫所整训之议,言之有物,见解深刻,绝非寻常死读书的童生所能及。

“此子四场文章,场场出色,首场尤佳。其才思之敏捷,学识之扎实,心性之沉稳,实为本县近年来罕有。”

林语堂闻言微微頷首,目光扫过其他几位同考官:“诸公对此卷可还有异议?”

堂內一片寂静,隨即纷纷表示赞同。

“此文才识俱佳,点为案首,实至名归。”

“下官並无异议,此子確有大才。”

“观其文,知其人,今后必是我大明栋樑之材。”

林语堂见眾人意见高度统一,心中甚慰。他其实早已属意张云,如今得到眾考官一致支持,当下也不再犹豫。

林语堂抚掌道,“如此甚好,既然如此,此卷便定为本次县试案首之卷,稍后拆开弥封,若真是那张云,亦是一段佳话。”

確定了案首,接下来的工作便顺畅许多。

诸位考官又依次评议了其他被推荐的优秀试卷,初步定下了前二十名的名次。

其中,王璞的试卷自然也被呈上討论。

王璞的学识其实並不差,其文章功底也確实扎实,破题承题也算中规中矩,在一眾考生中算得上佼佼者。

林语堂看后评价道:“此文四平八稳,法度严谨,可见平日用功之深。然则……”

他顿了顿,“相较於案首之文,此卷略显拘谨,匠气稍重,於义理阐发上缺乏新意和高度,列於前五之內可矣。”

孙学官也道:“县尊明鑑。此文美则美矣,確实是少了几分灵性与胸怀。尤其与案首文章那等心繫民瘼、著眼教化的格局相比,便落了下乘……

且观其后场文章,似乎心绪不寧,略有瑕疵,综合来看,下官以为排在第四较为合適。”

其他考官也大多同意此评价。於是,王璞的名次便被定在了第四。

隨后,考官们开始评定通过县试的名单。录取人数有限,文章需达到一定水准。诸位考官仔细审阅,反覆比较,不时爭论几句。

当看到张昶和张掖的试卷时,却引起了几名考官的集体討论。

经过好一番议论眾人方达成一致,稟报给林语堂。

高学官首先拿著张昶的试卷道:“此卷文笔略显稚嫩,首场文章结构稍散,但胜在破题尚算清晰,尤其难得的是那份质朴之气,以及后场策问中流露出的一点实务见识,虽浅却真。置於榜尾,勉可入选。”

赵学官拿起张掖的卷子:“此卷与刚才那捲水平仿佛,经义稍强,诗赋稍弱。综合看来,亦在及格线上徘徊。取录与否,在两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