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9章 散官考试(2/2)

“擬傅咸《污卮赋》(要求:依晋代傅咸原赋立意,作赋一篇,並疏解其隱喻)。

《污卮赋》宋致远在夫子的书房里看过,是西晋时期傅咸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

傅咸是西晋名臣傅玄之子,在朝期间担任諫官,期间多次上疏,希望能整顿官场风气,裁併官府,鼓励农业生產,並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

然而,他的建议大多未被採纳,这让他感到失望,就是因为在这种无奈的的背景下,傅咸创作了《污卮赋》,以表达他对官场环境的忧虑和对自身洁身自好的坚持。

而《污卮赋》全篇讲述的是一位君子修身自好的重要性,一个人拥有一只珍贵的琉璃卮,被小儿不慎弄脏,主人因此感到惋惜,意识到即使是珍贵的物品一旦被玷污,其价值也会降低。

所以题目的核心,是仿写西晋傅咸《污卮赋》,借琉璃杯被污的故事,警示士人名节不可玷污。

第一段 写琉璃杯的尊贵出身

“这只琉璃杯啊,凝聚了天地间最刚健的精华(化用傅咸『稟乾刚之纯精』)更承载著君子席间『照胆明心』的使命(补原典『奉君子之休光』)。

第二段 灾难性的玷污。

谁料华宴之上突然失手,美酒混著腥臭污垢泼溅杯身!坠入骯脏之地后,纵使清水冲洗百遍、沸水蒸煮九次,污痕顽固不褪,从此永別君子案头,哪怕它有崑崙美玉的魂魄、隨珠夜光的神采,也再无人愿看一眼(强化『惧辱置旁』结局)。

第三段 血泪警世宣言。

残杯在寒潭边哭诉:一粒尘埃能让白玉贬值,一丝邪念会毁掉一生清名!

第四段 翰林铁律宣言。

故此我辈执掌皇家笔墨的翰林,当视己身如这琉璃杯——寧可摔碎在金殿玉阶,也绝不被铜臭玷污!真正的士大夫,甘守清贫也绝不背叛初心,这琉璃杯的悲剧,就是悬在头顶的利剑,时刻警告我们这些『代皇帝立言』之人:一步行差踏错,立刻万劫不復!“

学术打假----正本清源。

琉璃杯被污后彻底报废,白玉有瑕就该丟弃——器物脏了可打磨,人的名节毁了永不翻身!

官场悬镜——杯即人魂

琉璃杯是翰林官员的化身,文中『采天地精华』 象徵我们读圣贤书养成的浩然正气、『承接仙露』 暗喻为皇帝起草詔书的至高权力;

赋中『物毁人败』的吶喊,正是《周易》的延伸:地位越高,越需如履薄冰!

如今圣上用酒杯警告翰林——这杯里装的不是酒,是官场的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