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 章 「基层」翰林院(2/2)
虽然假期很美好,翰林们地位高,升迁快,但是翰林院的年俸真的不高,正七品官年俸只有五十两银子左右,一个正七品官,年俸五十两银子怎么可能够用,尤其是当差之后,开始与其他官员有了人情来往,俸禄肯定是入不敷出,难怪翰林院一直有“穷翰林”之称。
就比如前朝有一清正廉洁知县,年仅三十两银子不够养家,遂自种菜、做衣製鞋,其母寿辰才购肉二斤,被同僚讥讽“酷吏作秀”,甚至去世时仅余俸银八两、旧的袍子数件,最后靠同僚凑钱下葬。
还有一位两江总督任上每日食粗粮野菜,被称“於青菜”,死后木箱子中仅一套官服,其余皆为旧衣,甚至最后僕从都需要变卖坐骑才凑足返乡的路费。
虽然上面这两位官员只是个例,但是也可以看出如果只靠正经年俸是养不起家人的,就像他要不是做了生意,怎么可能在京城二环买的起房子,当初他买房的时候还特意问了夫子,他一个七品官初来乍到,就在京城买房会不会有所僭越。
夫子告诉他,大齐的每个学子在考上进士之后,便会有专门的人去调查,也就是说,每位官员有多少家底皇帝都是知道的,所以不需要特意去节俭,因为特意的节俭不管你是真是假,只会被视为异类,当然也不能太过张扬,这样死的更快。
当然如果运气好被外派主考、学政时,除了朝廷会有补贴,地方的“辛苦费”也是少不了的,而且这还是眾所周知的费用,属於你知我知大家知,只要不是太过分,赚个几千两银子还是没问题的。
至於基层的翰林们则可以爭夺一下乡会试房官的资格,房官比较轻鬆、责任小,虽赚的银子没有主考、学政多,但也是几天就能赚上十年八年的俸禄钱了。
最重要的是一但外放,不管是担任学政、主考、还是房官,来到地方上,其地位不是同级別的知县能比及的,比如知县想见总督、巡抚得上手本、称卑职、行庭参礼,而同为七品的编修、检討过来,却可以和当地的同督抚们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甚至很多官员们还得排队取“慰问”他们。
而翰林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也是因为朝廷有一个地方与翰林关係密切,那就是皇子读书的地方上书房,因为每一个皇帝的老师都必须是翰林出身。
也就是说翰林们是天子近臣,是未来的皇帝的教师,这种经常与未来皇子相伴,亦是君亦是臣亦是师的关係,无形中又拉高了翰林们的地位,也就是这么好的关係,皇帝即使知道地方官送“孝敬银”给翰林们,只要数额不是很大也不会说什么。
即使有的翰林们不能当皇子的老师,有了这么多翰林们同事也是很好的资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地方官这么小心翼翼伺候翰林,生怕得罪他们的原因。
所以你要说翰林穷那也是真穷,但要是有的翰林富有也是真富有,关键是看你怎么混,能不能得到上官的青睞和皇帝的赏识,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能抓住,那就等著坐上火箭一飞升天吧!
真是没想到,在现代刚考上公务员,班还没上过人就嗝屁了,来了古代居然续上了,还入职了翰林院,真是人生处处是惊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