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重新开始(2/2)

“我会向上级申请所有必要的设备和资源。”

“但现在,我需要重新分配任务。”

他走到刘教授面前。

“刘教授,您负责组建理论分析组。利用一切能够获得的计算资源,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

“钱功师傅,您负责经验数据组。我需要您把三十年的经验,转化为可以量化的参数。每一个手感判断,都要对应具体的物理数据。”

李赫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

“其他人分成若干个专项小组。材料组、工艺组、设备组、检测组。每个组都有明確的技术攻关目標。”

年轻的工程师们开始兴奋起来。

这种系统性的技术攻关,比盲目的重复实验更有意义。

“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一个工程师提议道。

“对。”李赫在白板上又写下几个关键词。“標准化、自动化、数位化。这是我们的三个核心目標。”

刘教授已经开始在纸上快速记录著各种技术方案。

“我们需要至少二十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温度、压力、震动、应力、气体成分…”

“还需要高速数据採集卡,能够同时处理多路信號。”

“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也必须跟上,我们需要申请使用科学院的大型机。”

钱功也在思考著自己的任务。

“把经验转化为数据,这確实是个难题。”他摸著下巴。“但我觉得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感知开始。比如什么时候觉得温度'刚好',什么时候觉得压力'到位'。”

李赫满意地看著团队重新焕发出的活力。

“大家记住,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革命。”

“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生產体系。”

“这个体系建成之后,任何一个经过培训的操作员,都能够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车间里的气氛完全变了。刚才的绝望和迷茫,被新的目標和希望所取代。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都有了明確的任务。

“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道。

“现在就开始。”李赫的回答乾脆利落。“今天晚上,各组组长提交详细的技术方案。明天上午,我会向上级申请所有必要的资源。”

“记住,我们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但我相信,三个月后,我们不仅能够交付一百套合格產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將掌握一套完全自主的先进生產技术。”

人群开始散开,各自去准备自己的工作。整个车间重新变得忙碌起来,但这次的忙碌带著一种全新的目標感和紧迫感。

李赫站在原地,静静地看著这一切。

他知道,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无数次的试验、分析、改进。

但他也知道,这条路是对的。

只有彻底拋弃对个人技艺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生產。

夜色降临,大部分人都回到了宿舍休息。

但控制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刘教授坐在一台老式计算机前,手里拿著一沓厚厚的穿孔纸带。

这些纸带记录著十台炉子失败过程中的所有参数数据。

旁边的印表机正在嗒嗒地工作著,不断吐出印有密密麻麻数字和曲线的纸张。

李赫走了过来。

“有什么发现吗?”

刘教授抬起头,脸上的表情很奇怪。

“李总工,我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

他指著桌上的一堆曲线图。

“您看这些数据。”

李赫走到桌前,仔细查看著那些图表。

“这是十台炉子的温度变化曲线。”刘教授的声音带著一种困惑。“按理说,每台炉子的工作过程都是独立的,参数漂移应该是隨机的。”

“但是您看…”

他用笔在几条曲线上画著圈。

“所有的失败,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温度在关键节点的偏移方向完全一致。”

李赫皱起眉头。这確实很奇怪。

“还有压力数据。”刘教授又拿出另一张图表。“同样的问题。所有炉子的压力波动,都在朝著同一个错误方向发展。”

“更诡异的是,这种趋同性在我们的理论模型中根本找不到解释。”

刘教授的声音开始颤抖。

“十台设备,不同的操作员,在没有任何相互影响的情况下,竟然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失败模式。”

“这在热力学和材料学的角度上,完全无法解释。”

李赫接过那些图表,仔细研究著每一条曲线。

几分钟后,他放下了纸张。

“继续分析。”他的声音很平静,但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把所有能够监测到的参数都拿来对比。不仅仅是温度和压力,还有振动、电磁场、甚至环境湿度。”

“找到这个'趋同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