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灵感不是逼出来的(2/2)

李赫转向刘教授和其他专家。

“各位专家,您们如何?”

刘教授沉默了一会儿。

他必须承认,李赫说的是对的。

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確实让所有人都处在了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態。

在这种状態下,很难產生有创意的想法。

“那您的建议是什么?”

刘教授的语气软化了一些。

李赫走到窗边,看著外面的阳光。

“回家。”

“好好睡一觉。”

“陪陪家人。”

“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

“让大脑彻底放鬆下来。”

他转过身,看著在场的眾人。

“灵感不是在实验室里逼出来的。”

“很多时候,最好的想法往往出现在最放鬆的时候。”

王元植院士拄著拐杖,缓缓走到李赫身边。

“李总工说得对。”

“我这一辈子搞了几十年科研。”

“最重要的几个发现,都不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

他看了看在场的年轻专家们。

“科学研究需要灵感。”

“更需要一个放鬆的环境。”

杨卫国站在一旁,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还有进度问题,成本问题,上级的压力问题。

“李总工,一周的时间是不是太长了?”

他的声音带著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能不能缩短一些?”

李赫摇了摇头。

“一周是最少的。”

“要让大脑彻底放鬆,至少需要这么长时间。”

“前三天用来排解疲劳。”

“中间三天用来真正放鬆。”

“最后一天用来重新调整状態。”

他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这不是浪费时间。”

“这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控制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每个人都在思考著李赫的建议。

理智上,他们知道李赫说的是对的。

但情感上,在项目最关键的时候放假,总让人感觉不太合適。

最终,还是王元植院士打破了沉默。

“我支持李总工的建议。”

老人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李赫看著眾人逐渐接受的表情,心中鬆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个决定在外人看来可能很不合理。

但他更知道,在当前的状態下,继续强行攻关只会事倍功半。

而有时候,后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那就这样决定了。”

李赫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控制室。

“从现在开始,项目组全体放假一周。”

“一周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新集合。”

钱功第一个站了起来。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工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那我可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

他的声音带著一种解脱般的轻鬆。

“三个多月没好好陪过家人了。”

张师傅也站了起来。

“我也是。”

“家里的菜园子都荒了。”

“正好回去收拾收拾。”

老王和小刘也相继站起身。

四位老师傅的脸上都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几乎忘记了正常生活的样子。

现在终於可以回家了。

专家们也开始收拾自己的资料和物品。

虽然对这个决定还有些疑虑。

但疲劳的身体已经在期待著休息。

一个小时后,控制室里只剩下了李赫一个人。

巨大的空间显得异常安静。

只有那台创世炉还在发出轻微的运转声。

李赫走到那片完美的陶瓷叶片前。

在强光照射下,叶片表面反射出令人心醉的光芒。

这是一个奇蹟。

但同时也是一个难题。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著叶片的表面。

光滑的质感通过指尖传递到神经末梢。

这片叶片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和汗水。

但它也代表著一个无法复製的过程。

李赫收回手,转身走向门口。

他也需要休息。

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走出控制室的那一刻,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

外面的世界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些都是实验室里感受不到的。

李赫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他决定回红星机械厂。

那里有他需要见的人。

也有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人声嘈杂。

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气息。

李赫和杨卫国坐在一起,等待著检票。

周围的旅客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看报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目的地。

广播里传来了检票的通知。

两人站起身,拿起简单的行李,走向检票口。

火车缓缓启动,车窗外的景色开始向后移动。

实验基地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

但那个技术难题依然在他心中。

不可复製的完美,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如何让艺术变成科学,如何让个人经验转化为標准流程。

这是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中国工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火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行驶著。

窗外的田野和村庄不断掠过。

李赫靠在座椅上,闭上了眼睛。

一周的假期,对他来说也是必要的。

他需要重新整理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