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美丽的失败,雪花的启示(2/2)

“也许......“

他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想表达什么。

也许这次失败中隱藏著成功的种子。

也许李赫看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也许这个看似废品的样品,实际上蕴含著突破性的发现。

材料组的博士们紧跟在李赫身后,冲向电镜实验室。

走廊里迴荡著急促的脚步声。

每一个脚步都踏在1980年代的水磨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个声音在静謐的实验楼里格外响亮,似乎在宣告著什么重要的时刻即將到来。

李赫推开电镜实验室的门,直奔那台价值数百万的德国进口设备。

在1980年代的中国,这台设备绝对算得上是科研领域的奢侈品。

它的操作面板密密麻麻排列著各种旋钮和按键,每一个都代表著精密的控制功能。

“制样!“

李赫对著跟进来的技术员喊道。

“最高精度的制样,我要看到最清晰的晶格结构!“

技术员手忙脚乱地开始准备样品。

將碎片切割成超薄切片,厚度只有几十纳米。

然后用离子束拋光,去除表面的加工痕跡。

整个制样过程需要两个小时。

李赫坐在电镜前,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轻敲击。

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透过设备看到样品內部的秘密。

王院士和材料组的博士们围在一旁,紧张地等待著结果。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空气中瀰漫的紧张气氛。

这次观察的结果,將决定他们对整个项目的判断。

如果李赫是对的,那么失败中可能孕育著更大的成功。

如果李赫判断错误,那么几个月的努力就真的付诸东流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制样工作终於完成。

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將样品装入电镜的样品室。

真空泵开始工作,样品室內的压力迅速降低。

电子枪启动,高能电子束开始轰击样品表面。

萤光屏上开始出现模糊的图像。

李赫调节著焦距和放大倍数,图像逐渐变得清晰。

十万倍。

二十万倍。

三十万倍。

当放大倍数达到五十万倍时,一个令人震撼的微观世界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萤光屏上显示出的不是普通陶瓷的隨机晶粒结构,而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有序排列。

每一个晶粒都呈现完美的六角形,边角分明,大小均匀。

更重要的是,这些六角形晶粒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了宏观上的雪状图案。

“这是......“

一位材料学博士瞪大眼睛,声音里满是不可置信。

“完美的晶体取向!“

李赫的声音里带著抑制不住的兴奋。

“动態梯度確实起作用了!“

他指著萤光屏上的图像。

“看这里,晶界完全消失了。所有晶粒都按照同一个方向生长。“

这种微观结构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在实际製造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为它需要在原子层面精確控制每一个原子的排列。

传统的烧结工艺无法做到这一点。

但动態梯度环境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在温度梯度、压力梯度和气氛梯度的共同作用下,原子的迁移受到了定向驱动。

它们不再隨机排列,而是按照梯度方向有序重组。

“但是为什么强度这么低?“

王院士提出了关键问题。

“这种完美的晶体结构,理论上应该具有极高的强度才对。“

李赫仔细观察著电镜图像,寻找著答案。

突然,他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细节。

在完美排列的晶粒之间,存在著大量的空隙。

这些空隙不是隨机分布的,而是呈现规律性的图案。

“原因找到了。“

李赫的手指指向萤光屏上的一个区域。

“烧结不充分。“

他调节显微镜,將图像放大到更高倍数。

“动態梯度虽然实现了晶体取向的控制,但同时也降低了烧结的驱动力。“

“原子在有序排列的过程中,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接触,导致致密化程度不足。“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恍然大悟。

动態梯度理论本身是正確的,而且效果比预期更好。

但工艺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

需要在保持晶体取向控制的同时,提高烧结的致密化程度。

“这只是第一步。“

李赫关闭电镜,转身面对眾人。

“我们已经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优化工艺参数,实现取向控制和致密化的平衡。“

他的话让所有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次实验虽然从结果上看是失败的,但从科学发现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

他们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陶瓷晶体的完美取向控制。

这种技术一旦成熟,將彻底革命整个材料工业。

“需要多长时间?“

王院士问道。

李赫沉思了片刻。

“一周。“

“给我一周时间,我会找到最优的工艺参数。“

这个承诺让所有人既兴奋又紧张。

一周时间內要解决如此复杂的技术难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李赫的眼神中透露出的自信,让所有人愿意相信奇蹟。

实验室里重新忙碌起来。

失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涨的斗志。

这个美丽的失败,为他们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雪状的表面纹路,不再是失败的標誌,而是成功的预兆。

它预示著一种全新的材料製造技术即將诞生。

一种能够在原子层面精確控制材料结构的技术。

这种技术一旦成熟,將为中国的材料工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