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毫秒间的拯救,神跡初现(2/2)

控制室里死一般寂静。

所有人都看著李赫的背影,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的震撼。

刚才发生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们对技术能力的认知极限。

在没有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情况下,仅凭功率、电流和时间的关係,就能精確计算出炉內温度。

这不是技术,这是神跡。

李赫缓缓转过身,脸上的汗珠在日光灯下闪闪发光。

他轻轻吐出一口气,声音平静得如同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系统稳定,准备进行第一次物料实验。”

王元植院士颤巍巍地站起身,走到李赫面前。

老人的眼中满含热泪,声音哽咽。

“李总工,你刚才是怎么做到的?”

李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表情依然平静。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恆。”

“功率输入等於热量输出加上系统损耗。”

“根据电阻温度係数,可以反推加热丝温度。”

“根据传热学原理,可以计算炉內温度分布。”

他的解释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场的每一个专家都知道,这种计算的复杂程度远超想像。

“但是计算量太大了。”

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推了推眼镜。

“即使用计算机,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李赫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不能告诉他们,自己拥有未来四十年的工业控制经验。

不能告诉他们,这种计算模式在未来已经成为標准的应急处理程序。

“经验而已。”

李赫轻描淡写地说道。

“做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这个回答让所有人更加震撼。

经验?

一个19岁的年轻人,能有什么经验?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容不得任何质疑。

“现在开始物料实验。”

李赫重新坐到控制台前。

“准备第一批试验样品。”

材料组的博士们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小心翼翼地將准备好的陶瓷粉料装入坩堝,然后放入炉內的样品架上。

“实验目標:验证动態梯度理论在实际烧结过程中的有效性。”

李赫在记录本上写下实验参数。

“温度梯度:中心1450度,边缘1200度。”

“压力梯度:中心45mpa,边缘35mpa。”

“气氛梯度:中心还原性,边缘氧化性。”

每一个参数都经过精確计算,確保能够形成理想的动態梯度环境。

“开始升温。”

李赫按下启动按钮。

这一次,所有系统都运行正常。

一百二十六个传感器实时监控著炉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温度传感器显示:各区域温度按照预设曲线稳步上升。

压力传感器显示:压力梯度形成良好,分布均匀。

气氛分析仪显示:各种气体的浓度分布符合理论预期。

“梯度形成了!”

一位材料学博士兴奋地指著监控屏幕。

“温度梯度、压力梯度、气氛梯度,全部按照理论模型在形成!”

屏幕上显示出三维的等值线图,清晰地展现了炉內的梯度分布。

从中心到边缘,温度呈现完美的线性下降。

压力分布同样呈现梯度变化。

气氛成分更是精確控制在理论要求的范围內。

“这就是动態梯度环境。”

李赫看著屏幕上的数据,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在这种环境下,材料的微观结构会发生定向演化。”

“晶粒会沿著梯度方向生长,形成取向性排列。”

“缺陷会在梯度驱动下向低能量区域迁移。”

“最终形成的材料,会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

烧结过程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

在这六个小时里,所有人都紧张地盯著监控屏幕,生怕出现任何异常。

但系统运行得异常平稳。

所有参数都严格按照设定曲线变化,没有任何偏差。

李赫的手动控制系统,展现出了比自动控制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降温开始。”

六个小时后,李赫开始执行降温程序。

这个过程同样关键,降温速度必须精確控制,確保材料內部不会產生热应力。

又是三个小时的漫长等待。

当炉温最终降到室温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实验室里的人却没有一个离开,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最终的结果。

“开炉。”

李赫站起身,走向炉门。

炉门缓缓打开,一股热气涌出。

李赫戴上隔热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坩堝。

坩堝里静静躺著一块灰白色的陶瓷样品。

从外观上看,这块样品与普通陶瓷没有任何区別。

但李赫知道,它的內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送去检测。”

他將样品小心地放入样品盒。

“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测试,全套检测。”

“我要知道它的每一个性能参数。”

样品被送往分析中心,所有人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

这一次的等待,比任何一次都更加煎熬。

因为这块小小的样品,將决定整个理论的成败。

將决定创世炉项目的命运。

更將决定中国材料工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