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一次烧结,昂贵的裂痕(2/2)

但是当李赫將它放在实验台上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內胆表面布满了蛛网状的裂纹。

这些裂纹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纵横交错,將整个內胆分割成无数个小块。

轻轻一碰,就有碎片脱落下来。

“完全废了。”一位博士沮丧地摇头。“连基本的完整性都没有,更別提性能测试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跌到冰点。

王院士匆匆赶来,看到桌上那个满是裂纹的內胆,脸色变得苍白。“这是怎么回事?”

材料学博士们围成一圈,开始分析失败的原因。

“可能是升温速率太快了。”有人提出第一种猜测。“陶瓷內外温差过大,导致热应力开裂。”

“也可能是保温时间不够。”另一位博士持不同观点。“烧结不充分,內部结构不稳定。”

“我觉得是原料纯度问题。”第三个人加入討论。“杂质含量过高,在高温下发生了不良反应。”

爭论声此起彼伏。有人在黑板上画著温度曲线,试图找出升温过程中的问题。有人翻阅著厚厚的资料,寻找类似的失败案例。还有人拿著放大镜仔细观察裂纹的形態。

“压力控制有问题。”工程师组的代表也赶来参与分析。“50兆帕的压力在高温下可能过大了。”

“气氛保护不够。”化学专家提出另一种可能。“氧化性气氛导致了表面氧化。”

十几种不同的猜测被提出来,每一种都有其合理性,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李赫一直安静地站在角落里,手里拿著一块从內胆上脱落的碎片。

他用手指轻轻摩擦著碎片的断面,仔细观察著断裂的特徵。

“都不对。”李赫突然开口,会议室里的爭论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问题不在工艺参数,也不在原料纯度。”李赫將手中的碎片放在桌上。“是收缩不均。”

他走到黑板前,画出內胆的横截面图。“內胆的形状不是规则的长方体,而是一个复杂的异形件。”

他在图上標出了几个关键部位。“这里是厚壁区,这里是薄壁区。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不同厚度的部位收缩率不同。”

材料学博士们开始明白李赫的意思。

“厚壁区温度上升慢,收缩也慢。薄壁区温度上升快,收缩也快。”李赫在图上画出收缩方向的箭头。“这就產生了內应力。”

他指著裂纹最密集的几个位置。“应力集中点就在厚壁区和薄壁区的过渡部位。当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就会开裂。”

这个分析让所有人恍然大悟。

確实,裂纹最多的地方正是內胆形状变化最剧烈的部位。

“那怎么解决?”王院士问出了关键问题。

李赫没有立刻回答。

他回到实验台前,拿起內胆的设计图纸,在上面仔细標註著什么。

“修改模具设计。”十分钟后,李赫放下铅笔。“在应力集中的位置增加应力释放槽。”

他指著图纸上新增加的几个细小凹槽。“这些槽很浅,只有0.5毫米深,但能够有效释放內应力。”

“另外,调整配方中的颗粒级配。”李赫翻到另一页纸。“增加细颗粒的比例,从30%提高到40%。细颗粒能够填充大颗粒之间的空隙,使收缩更加均匀。”

材料学博士们仔细研究著修改后的方案。

应力释放槽的设计確实很巧妙,既不会影响內胆的整体强度,又能够减少应力集中。

“什么时候开始第二次烧结?”有人问道。

“明天。”李赫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今天下午重新製作模具,晚上配料压制,明天上午装炉。”

这个进度安排让材料学博士们感到巨大压力。模具製作通常需要几天时间,李赫却要求在半天內完成。

但没有人提出异议。第一次失败已经让团队士气受到打击,必须儘快进行第二次尝试。

下午,机械加工车间里响起了刺耳的切削声。

几台铣床同时开工,加工著新的模具零件。

金属切屑飞溅,冷却液不断冲刷著工件表面。

李赫亲自操作其中一台铣床,加工那些精密的应力释放槽。

每个槽的深度都必须精確到0.1毫米,位置偏差不能超过0.2毫米。

晚上八点,新模具製作完成。材料组重新配製陶瓷粉料,细颗粒比例从30%调整到40%。球磨、乾燥、过筛,每一个工序都严格按照修改后的工艺执行。

深夜十一点,第二批陶瓷坯体压制完成。

与第一批相比,新坯体表面多了几个不起眼的小凹槽,但整体形状基本相同。

第二天早晨,第二次烧结开始。

这一次,所有人都比第一次更加紧张。理论组、设备组的专家们也赶来观摩,会议室里挤满了人。

烧结炉再次开始升温,温度显示器上的数字缓慢跳动。

每个人都盯著那些数字,心情隨著温度的上升而越来越紧张。

“如果这次再失败怎么办?”有人小声嘀咕著。

“那就说明我们的理论有问题。”另一个人回答,声音同样很轻。

李赫坐在烧结炉前,表情平静。

但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著,显示出內心並非完全平静。

十几个小时后,第二次烧结结束。

炉门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