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理论的囚笼,院士的怒火(1/2)
李赫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椅子腿摩擦地面的刺耳声音响起,一位头髮白的物理学家猛地站起身,手掌重重拍在会议桌上。
桌面上的搪瓷茶缸跳了一下,茶水溅出来,在深色木桌面上留下一片水渍。
“荒谬!”老物理学家的声音在房间里迴荡,每个字都带著愤怒。“这是要干嘛?儿戏吗?”
他指著黑板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数字,手指微微颤抖。
“计算机已经给出了明確结论,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这样的材料根本不存在!你却要我们无视科学,去做一场註定失败的实验?”
会议室里的其他专家纷纷点头附和。
“李总工,我理解您的急迫心情,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一位中年材料学家推了推眼镜,语气缓和但立场坚定。
“理论计算是实验的基础,没有理论支撑的实验就是盲目的试错。”
“我建议降低技术指標。”另一位专家站起来,在黑板上指点著那些数字。
“把硬度要求降到hv2500,韧性降到6mpa·m^1/2,这样我们就有现成的技术路线可以参考。”
“问题不在指標,而在设备精度。”一位工程师摇头反驳。
“我们的热压烧结炉温度控制精度只能达到±5度,而理论上需要±1度的控制精度。应该先升级设备,再谈材料突破。”
爭论声此起彼伏。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爭,烟雾从各个角落升起,很快就让整个会议室变得雾蒙蒙一片。
有人在黑板上画著复杂的相图,试图证明自己的理论。
有人翻著厚厚的资料,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数据。
还有人在草稿纸上飞快计算著,想要找到一个折中方案。
李赫坐在角落里,平静地看著这一切。
他没有参与爭论,也没有为自己的决定做任何解释。
只是端起面前的茶缸,轻轻吹了吹热气,小口啜饮著。
爭吵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当夕阳西下,橘红色的光线透过百叶窗斜射进来时,会议室里的火药味已经浓得化不开。
专家们分成了几个明显的阵营。
以物理学家为首的“理论派”坚持认为,违背计算结果的实验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是对科学精神的褻瀆。
以材料学家为首的“改良派”主张降低技术指標,走一条稳妥的渐进式发展路线。
以工程师为首的“设备派”则认为,现有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根本无法支撑高端材料的研发,应该先解决硬体问题。
每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每个人都能拿出充分的论据。
但正是因为如此,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元植院士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
他看看激烈爭论的专家们,又看看始终沉默的李赫,心中的矛盾愈发强烈。
作为中国材料学界的泰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理论计算的重要性。
计算机给出的结论不是儿戏,那是基於数十年来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得出的严谨推论。
但他也记得李赫在“843项目”上创造的奇蹟。
那个用“杂质”变“宝贝”的原位反应烧结技术,同样违背了当时的主流理论,同样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结果呢?
现实狠狠打了所有质疑者的脸。
会议一直开到晚上八点多才不了了之。
专家们带著各自的不满和困惑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王院士和李赫两个人。
老人缓缓站起身,走到李赫面前。
“孩子,我需要一个解释。”王院士的声音很轻,但透著不容迴避的严肃。
“不是给我,是给所有人。你必须拿出足够的理论依据,来说服这些专家配合你的工作。”
李赫放下茶缸,抬头看著老人。
“王老,现有的理论,解释不了我们要走的路。”
这句话让王院士的心沉了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